中國古代書畫拍品綜述(图)
http://www.socang.com   2011-12-22 14:42   来源:中国收藏网

惲壽平(1633 ~ 1690) 松壑鳴泉圖
設色紙本 立軸 62×24cm

  《松壑鳴泉圖》是惲壽平晚年的仿古繪畫。所謂“橅黃鶴山樵”,自然不是有板有眼的忠實臨摹,但也不應該理解為刻意地自出機抒。從松樹的樹幹,到石頭的點法,都試圖在上述兩者之間找取平衡——所有的筆法是惲壽平典型的成熟面貌,然而與一般的惲畫相比,卻更讓人想起王蒙那種緊實的張力、有條不紊的繁複線條,以及隱秘在整個佈局之下的細膩的層次感。惲壽平為了把這些特點用一種極盡文人的方式托盤而出,甚至不惜放棄一些過於奇巧的佈局手法,使得一切看上去都無比自然。而這些暗藏玄機的用功之處,則往往躲在豐富的細節背後,叫觀者牽一髮而動全身。這是惲畫的高明之處,也是後來那些二三流的畫家在模仿時喪失貽盡的。不過對於觀者來說,如果不親自近距離觀看原作,而只是面對印刷品,這種高明之處反倒掩蓋成最薄弱的環節。此畫存有清末舊裱,裱中內簽“惲南田仿黃鶴山樵雙松真跡”可能出自晚清重臣陳寶琛之手。

  惲壽平以及其他清六家的畫作被清代帝王所偏好,成為清宮收藏的重要部分,同時,他們畫中那種細膩、庸和的一面被此時的畫師摘取、擴大,逐漸形成一種特有的宮廷趣味。儘管有時候,過分的摘取、擴大也使得畫師丟棄了許多傳統中的優良品質,甚至不得不與文人趣味走向對立的一面。不過,在宮廷畫家董邦達的筆下,卻很難遇到這種尷尬的情形。這可能與董邦達的政治生涯有關,董邦達自從得意於科舉,便一路仕途通達,早早官至尚書高位,所以繪畫一事對他來說只是業餘的雅玩罷了,自然沒有機會沾染許多宮廷畫匠的習氣;董邦達在宮中又參與編纂了《石渠寶笈》、《西清古鑒》等重要著作,因此飽覽了蔚為大觀的清宮收藏,領會了古代大師的妙處。《擬董巨筆意》即是在不失宮廷趣味的同時,顯現出一番南派文人山水意味的畫作。畫家選用一種宮廷式的、微微泛紅的熟紙繪就,筆墨鬆動而典雅,雖然款署“擬董巨筆意”,卻多少有些黃公望的味道。在經營與筆法上則脫不開王時敏、惲壽平的影響。之所謂稱作“董巨筆意”,可能只是效仿董其昌的做法,試圖把自己與整個畫史相連。此作最難能可貴的是,不僅存有乾隆時候的一部分原裝裱,在畫心及裱邊,又有眾多皇親國戚、宮廷畫師的題詠。弘旿、永忠、永璥是與帝王一宗血脈的親王,書諴是鄭獻親王的六世孫,輔國將軍之子,張若澄則是重臣張廷玉之子,李世倬是此時游走在宮廷間的著名畫家。實際上,弘旿與張若澄在今天也都是可以寫進畫史的重要人物,弘旿又與另一位宮廷畫家錢維城一起,是董邦達的學生。正如弘旿在十幾年後的邊跋中所表達出的敬仰之情,董邦達這件作品的意義還在於體現其與宮廷王族的交往,以及,在宮廷氛圍下的畫史傳承。

鄭板橋(1693 ~ 1765) 行書 七言詩 紙本 畫心 47×22.5cm

  揚州八怪是清代中期在江南地區的另一個重要畫派,在當時即以大膽、張揚、率性的作風讓人耳目一新。不過,如果有人認為他們的畫作都是用粗糙草率的面貌來嘲諷正統的文人繪畫,那就大錯特錯了。雖然一些揚州畫家身為布衣,甚至生活潦倒,但是他們依舊是游走於文人圈子中的人物,有人通曉金石學,有人則是詩界的楷模,他們作畫的雅致決不輸給當時的宮廷畫家,或者說,他們只不過用一種極盡灑脫而無拘無束的手段,來達到任何可能達到的雅致之情。

鄭板橋(1693 ~ 1765) 奇石圖 水墨紙本 立軸 113×62.5cm

  鄭燮的《奇石圖》即是這樣一件雅致之作。石頭在古代既是文人剛正不阿的象徵,又有著金石學裡博古、擬古的意思,可是鄭板橋讓人感受到的,恐怕首先是技法上的無比精湛。畫中握筆的急速扭轉,以及速度上的抑揚頓挫,都使得在生宣上製造出一副錯落有致、爽朗宜人的面目。如此迅速的作畫過程,不但沒有忽略,倒反而解決了畫史中的一些基本難題:譬如經營上的極度苛刻,以及題款與畫面的融為一體等等。鄭燮在作畫的時候,一定不像倪元璐那樣時刻想著忠貞悲憤的含意,不像孫星衍那樣試圖誇大內心中的崇古情緒,當然他也沒有刻意阻止人們對這兩種意義的遐想。他只是在腦中不斷修正圖式的調整,使之成就奇巧但不逾矩,從而極大滿足了觀者在視覺上的愉悅。另外,從市場的角度來說,鄭燮雖以寫竹聞名,但是單純繪畫石頭的作品較為少見,如果您雅致的書房中正缺一件符合現代氣息的畫作裝點其間,千萬勿要錯過它。

張廷濟(1768 ~ 1848) 文稿手札
紙本 册頁(十六頁) 1838 ~ 1846 年作 尺寸不一
出版:1.《清儀閣詩稿》單行本,民國二十一年(1932 年)。
2.《墨跡大成》P62-67,日本興文社,1936 年。
3.《中國書法史圖錄》下冊,沙孟海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 年。
說明:張宗祥舊藏。許松如題簽。

陳鴻壽(1768 ~ 1822) 行書 致汪澣筠信札
紙本 册頁(七十三頁選十二頁) 尺寸不一
說明:狄學畊題跋。

伊秉綬(1754 ~ 1815) 隸書 七言聯
描金雲鳳紋絹本 對聯 146×35cm×2
出版:1. 《默庵集錦·續集》,商務印書館珂羅版印行,民國二十六年。
2. 《默盦集錦·伊秉綬書畫集》P86,蕙風堂出版。
3. 《伊秉綬隸書字帖》P32,西泠印社出版社。
說明: 羅文彬題跋。

  金石家的書畫向來與西泠拍賣最有淵源。早在一百多年前,西泠印社就把“保存金石”作為極其重要的一點寫入創社的社旨之中。張廷濟的《文稿手札》即是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長張宗祥的舊藏,並由另一位社長沙孟海編入《中國書法史圖錄》之中。全冊由十五則內容獨立的詩文稿、題跋、書札組成,其中兩開用隸書寫就的詩稿尤為罕見,另一開為贊揚塘西蜜橘而寫的文稿頗有生活情趣,“古道平寬研”跋則是同類金石題材中的佼佼者。陳鴻壽的《致汪澣筠信札》保存了這位金石大家與汪澣筠往來的七十數頁通信,大多長篇而書,不僅書體典型,連所用的花箋也是陳鴻壽平時最喜的。冊頁又留有民國年間的舊裝,是新發現的研究“西泠八家”的重要材料。伊秉綬的《隸書七言聯》書於乾隆年間的手繪描金絹上,絹質粗,絹色亮麗卻不失古意,與伊秉綬所選用的古拙又帶有偏袒的書風相得益彰。
  此次秋拍的最大亮點莫過於推出趙之謙的一系列名作。四幅流傳有序的對聯,加之一塊名人上款的書房匾,以及那件頗有傳奇色彩的《異魚圖》,可能是迄今為止最重要的趙跡專拍。四幅對聯之間,“飛龍鳳凰”一對用其典型的氣度濃重的楷書書就,並保有民國年間的舊裱;“日域凝華”一對則有兩米五之巨,寫在絳紅的灑金箋上,氣勢捍人;兩對篆書聯中,一對載於民國年間的權威著作《悲盦賸墨》,並有日本方面的流傳紀錄,另一對由文學家葉聖陶小字作跋。趙之謙的《異魚圖》,則是真正能夠表明這位天才藝術家的才情與功績的銘心之品。就像我在開篇所提及的,藝術家的命運多舛,以及作品的命運多舛都抵擋不住一件偉大藝術品的光芒重現。至於它的命運如何,誰都不知道他是否能因此留在家鄉浙江,不過,好比我們對那些所有偉大的藝術品所期望的那樣——只要在百年的漂泊之後,能還它一個安穩的歸宿,作為家鄉人的我們也就心滿意足了。

刘 珏(1410 ~ 1472)
沈 周(1427 ~ 1509)
秋溪疊嶂圖
水墨紙本 立軸 135×40cm
說明:項元汴、嚴澤、耿嘉祚舊藏。

沈 周(1427 ~ 1509) 溪山幽遊圖
設色絹本 鏡片 159×77.5cm

文 嘉(1501 ~ 1583) 清湖蕩舟圖 設色紙本 立軸 103×40cm
說明:孫祖同舊藏並題簽。  

唐 寅(1470 ~ 1523) 臨流試琴圖 水墨紙本 立軸 50×27cm
著錄: 1. 龐萊臣《虛齋名畫錄》卷八,民國年間。
2. 《明清中國畫大師研究叢書·唐寅》,P189,吉林美術出版社。
說明: 龐元濟舊藏。

王 翬(1632 ~ 1717) 竹溪高逸圖
設色紙本 立軸 1698 年作 123.5×46.5cm
說明:陸心源審定,周昌富舊藏。

1] [2] [3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西泠拍卖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扬州剪纸龙登上澳门邮票(图) 扬州剪纸龙登上澳门邮票(图) 8位岳飞后裔抗议 8位岳飞后裔抗议 江宁博物馆秦桧坐像被永久封存(图) 中国投1.5亿用于收藏最大规模主题美术创作工程 中国投1.5亿用于收藏最大规模主题美术创作工程 《源?脉》国礼珍藏瓷北京万隆秋拍表现亮眼 《源?脉》国礼珍藏瓷北京万隆秋拍表现亮眼 齐白石黄宾虹和潘天寿的山水画的历史线索研究(图) 齐白石黄宾虹和潘天寿的山水画的历史线索研究(图) 三里屯画廊:商业潮流里精致的蜗居(图) 三里屯画廊:商业潮流里精致的蜗居(图) 美艺术家为制独特“拼体雕塑”残害动物被审判(图) 美艺术家为制独特“拼体雕塑”残害动物被审判(图) 人文情懷抒百年——2011秋西泠拍賣秋季油畫雕塑專場綜述(图) 人文情懷抒百年——2011秋西泠拍賣秋季油畫雕塑專場綜述(图)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