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坏小孩》面前,人们看到的是年轻一代的中国艺术家对世界与自我的思考。
最初看到第九届A-ONE中日韩艺术交流展的题目“东方妙音朝向自然的当代艺术”时,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可能是“禅宗义理”、“回归传统”、“黄钟大吕”乃至“国画山水”这样的一些词语。但在此次展览总策划、著名诗人世宾乃至参展的艺术家们看来,这一词语更多地意味着在“世界”以“西方”为坐标原点的价值体系中,“东方文化”所代表的一种在人类整体性关照下的自由精神。
这样的“东方”,其文化核心要素是整体观、朝向自然,却又在“西方”这个他者的凝视下不断变化,逐渐自知。这样的“自然”,也不是具象的山川景观与风物乡愁,艺术家们更强调它所散发出来的气息,它所呈现的气度,它所通知的精神。
“东方妙音:朝向自然的当代艺术第九届A-one中·日·韩艺术交流展”于12月10日至2012年1月10日在广州番禺区南美术馆展出。这项艺术交流展每年举办一次,由参展国家轮流主办,已成为亚洲艺术家的重要交流平台。本届交流展由批评家皮道坚担任学术主持,诗人、独立策展人世宾担任展览总策划,设计理论家王受之担任顾问。交流展展出了三个国家的65位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包括艾晓明、孟禄丁、李邦耀、冯峰、石磊(微博)等42位中国艺术家。
这个展览虽然强调的是东方精神、东方气质,但它不同于以前的民族主义的提法,从展览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来,它是对西方开放的东方,也不是把东西方对立起来的东方,而是对全球化承担责任的东方。因此,开幕式当天,来自中日韩三国的艺术家、评论家、诗人纷纷就经济全球化、技术全球化的当下语境中文化的多样性,以及艺术家在当代文化的语境下如何担当等问题发表了精彩言论。
现代性是中日韩共同的课题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认为,东方的概念是一个命名的过程,是站在西方的位置上远望并想象,因此本身就是现代性的产物。在缘自西方的现代性、现代化的浪潮中,中日韩三国虽然有不同的探索,但在面对现代性上我们找到了相互之间的共同点。
对此,中山大学新闻学教授、美术评论家杨小彦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东亚三国留给各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经验很不一样,因此在一个纷争不断的社会环境中,艺术要崛起,因为艺术是可能超越民族、种族、歧见等一种共同追求的所在,是一种可能性,“也许通过艺术的努力,地缘政治会退到后面。”
朝向自然,是回到本意与天性
来自日本的艺术家玉田姥渊特别强调艺术家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与日本的剑道相似,面对自然,人们要面向它,找到与它相处的方式,而不是与之对立。“这次活动的关键词是A-one,意思是同一个亚洲,同一个艺术,但这个艺术并不是一种模式的,而是充满个性的交流和探讨。艺术家也不是同一个类型,每个艺术家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画家鲁虹认为此次展览“朝向自然”的方式是有效的:“这个展览是简单的模仿一些自然风光,因为今天我们的艺术家不像古人一样面对一个自然,自然已经被剥夺了。这个展览的艺术家就比那些所谓简单的回到传统的艺术家要深刻,他们已经表明了对资本社会、工业社会过度发展的反思的价值观。”
孙振华也认同这一观点,在他看来,经济高速发展到了今天,是时候冷静下来思考未来的道路了。“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有太多的不自然,回到自己的本意、天性,回到自然的心灵上涌现出来的真诚,现在看来都是非常难得的东西了。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展览提出了走向自然的当代艺术是非常有意义的,它绝不是表现生态,表现自然,更多的是发现问题。”
面对艺术,民间声音思考时代问题
这次展览的作品不仅有架上绘画、媒材实验,也有直指人心的互动装置。参展的许多中国艺术家是“新面孔”,这一现象也引起了评论家们的注意。延续了9届的 A-one体现的是民间声音对时代问题自发的思考与关注,“就是这些民间的、野生的、国际性的力量,让我们看到了它的希望,看到了它的未来。”
韩国艺术家代表闵善植女士觉得就此次展览的作品来看,也有需改善的地方:“可能是因为三国的文化特性所致,利用工业材料、影像等做的展示还显不足,希望三国艺术家在化学材料方面能做出与欧洲等同样,多利用化学、物理等多媒体让艺术更加蓬勃发展起来。”
访谈
“东方文化也许是对生活的"纠错"
信息时报:作为交流展的总策划,你是如何去选择参展作品来体现你心中的“东方妙音”和“走向自然”的?
世宾:当我接受这个展览的策展任务时,我头脑中产生的两个词语,一个是亚洲,一个是国际。走向自然并不是简单地回到自然,自然是对我们构成一个召唤,它的召唤实际上也是一个参照系,它让我们更深遂、更深刻、更有力的来体验我们的生活。面对着强大的他者西方,我们提东方,这并不是要逃避现实的问题,而是要唤起艺术对自身的问题的真正关注。
所以这次展览,我选择两类作品,也同时注意到它们分别可能的缺陷:一种是具有东方精神气质的作品,它们保持着语言的纯净和内敛,又不失葆有指向诗意生命境界的可能但是我们也要警惕它们陷入一种怀旧,一种不关痛痒的创作理念。第二种是具有现实针对性的作品,它们立足于本土的现实生存,能够从各个角度,以一个艺术家的良知来关照他们置身其中的生活。我期待这些作品能够真正体现我们的生活状况,使我们这些作品区别于西方,使我们认识自身但它们也许还不够深邃。
信息时报:你在展览前言中写下的有句话很有意味,诗人谭畅在研讨会的发言中也敏锐地提出了这两个词语“东方的文化……倾心于自然所给予人的"庇护"和对生活的"纠错"。在你看来指向自然的东方“妙音”,是世界性的时代问题解答吗?
世宾:东西方的文化和发展逻辑具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有相当本质的区别:科学、宗教和与宗教意志相伴的普世价值观,在现代时期强有力地推动着西方的发展;而东方的文化却是向后观望的,他们对于土地、自然和与自然相随的历史生活无疑成了他们的精神归宿。我们清楚,必须在西方文明合理的要素中加入另外一些能够激活世界的新鲜思想,东方思想的加入是一个有效的方案。
自然作为东方思想的土壤,它衍生出一种“和谐”、安详、稳定又具有吸纳能力的开放性思想。“朝向自然的当代艺术”所包容的精神要素,是那些具有对当下现实生活有着深刻理解,又不以极端和策略化的姿态批判或沉陷困境,在复杂的社会情景中保持一种安宁和文化的自足性。东方文化那种稳定性,以及对变动的世界的把握的那种自信心充沛着艺术家的心灵,这种丰盈的心灵对外部世界的变动具有极强的敏感性,但又能保持一个被人类文明和自然滋养了的自足的心。
中国艺术家更关注社会 日韩艺术家更关注媒材
信息时报:作为展览和研讨会的学术主持,您认为不同国家艺术家的参展作品有什么风格上的共性与差别?
皮道坚(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艺术理论家):在交流展中,通过这些展品可以明显地看出区别:三个国家的作品都呈现了非常明显的艺术上的、文化上的不同特质。中国艺术家的展品比较具象,带有明显的叙事性和社会批判性,具有关注社会的热情,日本、韩国艺术家的作品则表现得更加抽象、非叙事,或者说比较隐晦。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我们的当代艺术主要继承自社会主义写实主义和之后的政治波普,一直都是关心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而日本、韩国则更直接受西方绘画传统的影响,他们更关心材料,认为叙事影响观看。对物质、媒材的使用他们体会得比较深。
信息时报:作为交流展的发起人和中方代表,您怎么评价不同国家艺术家的风格差异?
陈天(艺术家):A-one这个交流展是我们三个国家的艺术家2003年发起的,我是代表中方。我在日本生活了六年,我觉得中国艺术家与日本、韩国艺术家有明确的背景的不同,日本的艺术家把艺术、商业、社会与政治分得很清楚。他们的传统是直接从西方绘画发展过来,从印象派到后来的立体主义这样一路过来,整个流程发展到现在,他们其实对材料、绘画形式这些特别感兴趣,跟我们的艺术家有很明显的不同。
具体到作品风格上说,中国艺术家普遍表现得更加写实、更加叙事,观众在欣赏中比较容易理解与共鸣;而日韩艺术家带来的作品更加注意对材料的研究讨论,与观众可能有一定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