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三座大山”之一
专家评价,从文化和写意精神意义上讲,近现代画家有三座大山,“一座是齐白石的花鸟,一座是黄宾虹的山水,一座是关良的人物”。
画家聂干因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工程师到武汉钢铁厂援助工作之时,还不忘在工余跑到湖北美术学院寻找关良作品和关良踪迹。因为关良在1957年曾经和李可染一起访问过德国,在柏林艺术学院举办过画展。德国观众对关良作品的热爱出乎了当时很多人的预料。莱比锡一家出版社还出版过关良的水墨人物画,这是德国出版除齐白石之外的第二位中国艺术家画集。在日本,也有许多关于关良的研究著作,他可谓是一个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代表。
关良在画中除了重神似、讲意境,他的笔韵和用色亦堪称一绝,其线条稚拙、雅致,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生趣充盈画面,就连百岁画家朱屺瞻也说:在求“稚拙”的领域里,我与关良有同好,但在实践上自愧不如关良。
关良作品早被有识之士如黄宾虹、刘海粟、唐云等定为高位,唐云说:“关良先生是黄宾虹、齐白石之后最有独创力的大画家之一。”这绝不是什么溢美之词,而是恰如其分的客观评价。在中国近代画坛,能够以创新精神与独立面目在人物画领域展示出自我风貌的人物画家,一位是丰子恺,一位是关良。如果说丰子恺的人物画具有中国式传统文人画的质朴与斯文,那么,关良所展示出的就是中西合璧的潇洒与浪漫。
关良终身从事美术教育,桃李满天下,绘画大师吴冠中,1938年由国立艺专预科升入本科学油画就师从关良。
陶醉于中国文化情境
回国后,在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前辈画家的影响下,关良开始从事中国画创作,他有从西画进入中国画的特殊经历,由于这种经历,使他不受传统中国画的藩篱和束缚。而他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又让其承续了中国水墨画的血统与精髓,在笔墨与人物形象上的开拓,具有了中西合璧式的奇拙与放逸,意、理与趣、法等种种难以言说的高妙之处。他的画作之所以让人百读不厌,虽然有着诸多的因素,但有一点比较重要:就是他强化了传统绘画技法不可复制的基因,消减了繁复的可复制的绘画表现方式,用恣肆而精炼的笔调和造型,为人们展现出精彩纷呈、生拙趣然的水墨戏曲人物画。
关良是一位深深陶醉于中国文化情境里的画家。他擅长水墨画及油画,并对文学、戏剧、音乐以及中西文化有着深厚的修养。他的作品多取材于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或戏曲,或典故,或文学作品,均来源有据。他一生致力于彩墨人物画和油画创作,偏爱画戏剧人物,以其画法直接、画风质朴、简拙称誉画坛。
关良在回忆录里写道:“艺术要超越静止的、现实的美,艺术要耐人寻味。”可以说,关良绘画正是对“耐人寻味”这四个字勤苦了一生。他早年出国习西画,揣摩印象派作品,受到塞尚、马蒂斯影响至深。“批判地汲取所学的东西,加以消化,逐步使其变为自己画风的一部分。”关良对于个人风格颇为自信与自觉。
“笔墨”是关良绘画的“灵魂”,他说:“中国绘画,历来讲究用笔用墨。这是组成画面的最基本的东西,也是画家认真研究的艺术手段。”“我的用‘线’自有我的特点,绘事上的许多常见、娴熟的技法如圆润、流畅、刚劲、挺拔并不为我所取。古人有云:‘笔意贵留’,我从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需要出发,寥寥数笔,若不经心,迟滞、迂缓,艰涩、游疑,或浓或淡,彩墨多羼杂不清,水分常溢于形外,疑似‘信手涂鸦’,实乃‘惨淡经营’。”
关良苦心探索中国画创新和油画民族化的道路。他振振有词:“如果我们的油画有民族独特的风格,我们就能在国际画坛上有地位!”他的水墨戏剧人物画,造型、用笔、赋彩,皆稚拙生动,富有情趣。削减了过于繁复的传统表现方法,尽可能用简明的造型来表达戏剧复杂的情节内容,他作品的造型、用笔、用墨,把人物表现得稚拙、洗练,生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