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良:
关良(1900年—1986年),号良公,广东番禺人。1917年赴日本东京太平洋美术学校学习西画,1921年回国,历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专科学校、杭州国立艺专、浙江美术学院教授等职,后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曾在上海、广州、杭州、西安、武昌、南京、北京、天津、贵阳、重庆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其创作的中国画尤其以戏曲人物画为最,单纯鲜活,戏画作品代表中国在此领域的最高成就。
引西方现代派手法入国画
1917年,关良东渡日本,先后入川端研究所师从画家藤岛武二,“太平洋画会”师从中村不折先生学习素描和油画。西方后印象派和野兽派的绘画风格对他影响尤为巨大。著名画家程十发曾经评价,关良可能是中国最早将西方现代派艺术思想引入中国传统水墨画之中的画家。他较早提出,中国画传统绘画应当向现代主义渐进演化。
这种创作思维与画家的经历不无关系——关良在早期的创作和艺术教育中是以“西洋画”为主,他是将西方绘画介绍到中国的先行者之一,也被视为中国第一代著名油画家。但是从1928年左右开始,在传统戏剧人物水墨画方面的探索,却多少有些意外地收到了奇效,融合西方表现手法与中国传神写意原则的戏曲人物画新路,最终成为他艺术生涯中最为鲜明的个人标签。
用程十发的话来说,其老师关良也许是最早将西方现代派的绘画理念引入中国传统水墨画的人。关良的戏画既有传统意蕴,又充分表达出现代艺术的自由探索精神。
盖叫天:“关先生的画是活的。”
为了画好戏剧人物画,关良曾经正式参加了在上海招收学员的京戏班子,学老生。后来他又结识了“南派武生泰斗”盖叫天,仔细揣摩盖叫天强调的“精、气、神”的完美统一,以及“武戏文唱”与“眼神”运用。关良善于抓住戏中人物最美、最强烈的一个表情和一个动作,绘出一种“动势”。盖叫天就评价:“关先生的画是活的,看上去很神。比如我演武松,《打店》也好,《打虎》也好,拍出来的照片往往是我演武松的一个‘亮相’——‘蹦—登—仓’,锣鼓点子敲定了,照相也照好了,架子是好看,就是有点呆乎乎的。关先生不等‘蹦—登—仓’,而是在‘蹦—登’还没有‘仓’的时候,就画下来了。所以看上去,这个武二郎很活,在纸上还动着呢!”
20世纪一位“被冷落的大师”
有专家评价,放眼20世纪的中国画坛,论创作题材之单纯、论艺术风格之独特、论美学意趣之深奥、论表现力之奇朴,关良的确称得上是“大手笔”。关良作品收藏研究专家罗立火先生点评,关良的戏剧人物画首先在艺术格局上就表现出大家气象。就笔墨而言,关良的作品看似稚拙,实则暗藏精神、深含灵动,更在极少的层次中却见浑厚之趣。他真正达到了“返璞归真”的地步。虽然在艺术圈内口碑极高,不过业内人士评价,关良目前仍可算是一位“被冷落的大师”。近两年,他的作品市场表现有所上升,但是与同时期的一些艺术家相比,仍旧相去甚远。专家指出,对于关良的艺术贡献,目前的研究和解读都还远远不够。在“文革”期间,他曾经毁掉了自己的许多作品,导致存世作品不多,因此未来升值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