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基辛格在1971年秘密访华时与周恩来总理会面的新华社照片上签名。 新华社记者 朱炜
新华网华盛顿6月6日电(记者 王丰丰)从记录历史的角度而言,千言万语,往往不如一张新闻照片带来的冲击。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一位老人站在一组新闻照片前,百感交集,中美关系40年的风风雨雨,仿佛又回到他的眼前。
照片前的这位老人正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由一组珍贵的新华社历史照片组成的“新华影廊”,当天在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组织的基辛格新书《论中国》讨论会现场展出。看到这些记录他与中国40年交往的照片,基辛格兴奋异常,每张照片都要驻足观看。他说,这些照片让他想起和中国朋友交往的点点滴滴,唤起不少美好回忆。
从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时被周恩来总理接见,到2011年在美国与胡锦涛主席相见,这些照片中,既有基辛格多年来接受中国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场景,也有他参与各种涉华活动的情形。40年历史浓缩到一张张照片上,就此定格。
回顾历史,基辛格说,这组珍贵的照片展现了中美两国40年交往中的风风雨雨、走过的坎坎坷坷。展望未来,他说,两国应像以前那样携起手来,这样才能抓住机遇,成为未来的主人。
有这种感慨的并非只有基辛格一人。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约翰·哈姆雷说,当天的讨论会还吸引了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17位前大使等政要参加。与会者们看到照片非常兴奋,尤其是当年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参与者,看得更是兴致勃勃。
曾在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破冰之旅”中担任翻译的美国资深外交官傅立民在一张照片中发现了年轻时的自己。照片上,基辛格站在一群中国运动员中间,不到30岁的傅立民则在外围。
“看到这张照片很高兴。这是中美两国渐渐开始来往的初期,当时是很惊人的,”傅立民指着照片说。这张照片记录的是1972年中国乒乓球运动员访问白宫时的场景。“我是当天的翻译,”傅立民用流利的中文说。虽然已是30多年前的往事,但傅立民说,那天的情景他仍然记得十分清晰。
除了傅立民,曾担任驻华大使的洛德也在一张合影上找到了自己。“这就是我,”满脸笑容的洛德指着照片说。洛德说,当时他30多岁,作为基辛格的特别助理随同访华。
“新华社组织的这次展览,见证了我和中国朋友的许多欢乐瞬间,”基辛格说。珍贵的历史照片定格了中美关系40年的关键瞬间,仿佛道尽千言万语,承载过去的同时,启迪着中美关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