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苏富比将推出“梅云堂”25件张大千真迹,拍品总估值高达1.3亿港元。此前,苏富比的玫茵堂珍藏曾折戟拍场。此时高调推出“梅云堂”私藏,到底是“扳回面子”的无奈之举,还是赶在下半年艺术品市场拐点出现前“抢占先机”的运筹谋略?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苏富比中国书画部主管张超群表示5月香港艺术品市场活动相对集中。当代艺术博览会、古玩瓷器展览等都将在这一时段推出,而苏富比在香港市场占很大的比重,共襄盛举是选择这一节点推出“梅云堂”的初衷。至于由此前流拍带来的“拐点”猜测,回顾2004年、2005年的近现代书画市场,当时已经感觉价格冲高,但现在看来仍然在上涨,仍然有空间。因此并不能根据一时的价格推断整个市场的走势,关键只在好的作品是否会出现。只要出现,市场价格自然会提升。而且挖掘私人藏家和专业的收藏机构,是苏富比一贯坚持的经营策略。苏富比对藏家脉络始终保持着积极的维护。一个国际拍卖公司的藏家资源不会局限在某一个领域或者某一个地区。藏家战略可能是两代甚至三代的关系在维系。苏富比已经打造了一个完整的网络来沟通、服务和进行与藏家的交流、交易。
海外藏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不会出现国内艺术品市场红火,新藏家就不断涌现的情况。海外藏家多是个人行为,将艺术品上拍也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有以藏养藏升级藏品的,也有家产分割出手变现的。市场向好并不一定与藏家的出现成正比。每一个藏家个体的抉择都会有各自考量的理由。貌似合理的推断,但却未必符合实际情况。
谈及问到苏富比如何看待内地买家和市场的变化时,程寿康(苏富比亚洲区行政总裁,主力策划及拓展苏富比亚洲区内的业务,重点开发中国大陆市场)表示苏富比未来的攻略将是不断寻找扩大业务的突破口。除传统的书画、瓷器外,苏富比会发力珠宝、手表和洋酒等“新收藏”。今年秋拍还有更多的尝试,如增加西方家具、雕塑等品类等。得益于经济大环境的发展,中国内地买家过去数年来在香港的拍卖会上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购买中国古董和宝石方面尤其如此。早在去年秋天佳士得的香港拍卖会上,中国内地买家在11类拍品的6类中,买下了最昂贵的拍品。2010年平均成交额1000万港元以上的苏富比全球首100位新买家中,来自中国的买家人数比北美及欧洲分别多出一倍,成交金额分别高出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