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价上亿之作18年后再现,上千万元的作品共51件
2011年5月12日,香港苏富比宣布将于5月31日举行“梅云堂藏张大千画”专场拍卖,推出25件张大千重要画作,拍卖总估价逾1亿3000万元港元。
2010年张大千作品成交额27亿元
张大千(1899-1983),四川省内江市人,名爰,又名季、季菱,号大千居士,乃一代绘画大师。他与齐白石并称“南张北齐”,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大千不仅在艺术造诣方面为“五百年来第一人”,在中国近代书画艺术市场上也堪称前无古人。
今年初,《收藏投资导刊》曾撰文,对2010年的“100个艺术看点”进行盘点:张大千作品成交额共计56亿元,仅2010年的成交额就达27亿元。
缘何大千作品有如此磅礴的市场号召力?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组委会执行副主任、东方出版中心总经理祝君波给出3个理由。首先,张大千是技法全面的画家,在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各领域都成绩斐然;其次,大千于上世纪30年代已有名望,奠定了市场基础,藏家对大千的拥戴度较高;再次,大千作品最早由台湾藏家收藏,上世纪90年代后逐渐被香港、内地藏家追捧,尽管价值不菲,但一个伟大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完全配得上亿元的价格。
“张大千艺术作品引领当代艺术市场的潮流,这个方向是不会改变的。”祝君波说。
据记者观察,此前张大千作品在中国的拍卖,均以零散的方式呈现,而本次拍卖作品均出自一个私人收藏——梅云堂。
梅云堂,张大千画作私人收藏之首
梅云堂,是公认的迄今最完整、素质最高的张大千画作私人珍藏处。
梅云堂的主人是一对伉俪,男主人为高岭梅,女主人为詹云白,他们与大千的友谊逾四十载。
苏富比中国书画部主管张超群先生告诉记者,梅云堂在中国内地的认知度或未如海外,但在国际收藏界,若对大千稍有研究,无不知悉梅云堂的来历和重要性。
高岭梅先生是中国摄影界前辈,他与大千订交于上世纪30年代中期,二人在艺术上有共同的爱好。上世纪40年代抗战时期,高氏伉俪与大千同居四川成都。大千在四川的画展,令高岭梅全面接触到老友不同面貌的艺术创作。此后,他们之间的往来更频密,交情亦更深厚。
上世纪50年代后,大千离开内地,旅居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地,其中不少时间都与高岭梅一道。凡大千举办重要的展览,印制画册书籍,不少皆由高为之张罗。高氏伉俪对大千艺术的宣扬与推广起到重要的作用。张高二友,情同兄弟。
梅云堂大千收藏,18年后再回视线
梅云堂的藏品,不仅包含高岭梅斥巨资从大千展览购得的作品,还有大千作为酬答赠与高氏伉俪知音的作品,多不胜数。这些藏品,既是对大千艺术历程的记录,也见证了画家与高氏伉俪近半个世纪的友情。
梅云堂藏张大千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展出,包括1962年香港大会堂美术博物馆开幕志庆、1993年由梅云堂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办的“梅云堂藏张大千画”展览、1995年东京松涛美术馆“梅云堂藏张大千画”展览等。展品自1997年在新加坡美术馆展览后,再未公开展出。2011年5月,是梅云堂张大千画沉静了18载后的再次回到公众视线。除了在拍卖会现场的展示,5月18日至19日,还将展览于北京瑞吉酒店。
苏富比中国书画部主管张超群"
“四十载人情厚重,梅云堂这批藏品无以言表”
理财一周报:本次“梅云堂藏张大千画”共25件拍品,涵盖其不同风格之佳作。请问,展品中包含大千的哪些风格?
张超群:大千整个艺术生涯中蕴含许多变化,就其成熟阶段而言,乃是他结束敦煌之旅,离开大陆远赴南美,及其后定居台湾的一段时间。上世纪40至60年代,是他创作最成熟的阶段。
这一阶段,他不仅能组合运用写意、工笔等方法创作中国传统题材,也吸收了西方艺术表现手法,两种体系相互交融,并产生了大千式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泼彩和泼墨的形式。25件作品,基本反映出大千成熟时期的风格和变化。
理财一周报:您刚才提到了敦煌之旅,大千先生曾前往敦煌,这些经历对大千意味着什么?
张超群:大千在敦煌的时间加起来约有2年,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学习,吸收佛教艺术,临摹敦煌壁画。这两年的经历,对他一生的创作起到关键作用。无论是线条处理,还是人物造型,敦煌之旅都给予大千重要启示,大千也对敦煌艺术的研究做出卓著贡献。
理财一周报:本次的拍品,可见敦煌时期之作吗?
张超群:这次拍卖没有直接临摹敦煌壁画的作品。不过,敦煌之旅所学所悟,被大千消化并糅合在笔下,形成了他个人的艺术表达,渗透在色彩和造型等各方面。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我们能在不同细节中感受到这一影响。
理财一周报:“梅云堂藏张大千画”多年来藏在深闺。本次拍卖前,仅有香港、北京的爱好者能亲眼观赏。您作为读者的一双眼睛,能否感性谈一谈曾经亲眼所见的某次展览的感受?
张超群:我上一次看到梅云堂收藏的张大千作品,是1993年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大型展览上。我觉得,那真是“惊为天人”。无论是大尺度的作品,还是小品,大千先生艺术作品如此集中地呈现在我眼前,简直是用语言无法形容的。
尽管台湾故宫博物院举办过大千诞辰百年展览、台湾历史博物馆也举办过大千诞辰110年展览,但展品都来自不同的机构和藏家。而单独一位藏家,能如此完整地珍藏百余件展品,作品亦如此精彩,在藏品背后,还有长达40多年沉甸甸的人情,用“惊为天人”形容,应该不算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