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羽四处收集、拍摄折扇,图为他收录在书中的明·沈周《绿阴亭子图》设色泥金纸本扇面。(资料图片)
文博会上,《怀袖雅物》吸引了众多折扇爱好者的目光。图为书中收录的明·朱瞻基山水人物扇《松下读书》。(资料图片)
张大千《修篁高士图》设色泥金纸本成扇。(资料图片)
深圳商报记者 梁 瑛 实习生 谢晨星 用折扇做海报,用折扇做标志,从设计师赵羽的设计作品中,就可以看到他对折扇的情有独钟。第七届文博会上,赵羽带着他精心编撰的大型艺术画册《怀袖雅物》和苏州折扇来到深圳,也带来了他收藏折扇四十年的心得体会。
从赏玩到研究的折扇藏家
赵羽说,他与扇子结缘,走的是一条“好奇、兴趣、爱好、收藏、研究”之路,折扇里传递出的优雅人文意味让他难以抗拒。因为专业从事美术工作,爱好书画,赵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涉足折扇收藏,目前已有包括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折扇精品1000多把。
因为在折扇收藏上颇有名气,苏州申报折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赵羽还被聘请为顾问。2005年11月,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和他的日本老师杉浦康平来苏州观光,陪他们游览参观期间,赵羽说起目前正在承做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苏扇制作技艺”的整理工作,他们很感兴趣,说这是件好事,何不就编一部全面介绍苏州扇子的书呢?这话鼓励了赵羽,让他一发不可收拾,他率领团队风尘仆仆往来于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国内的各大博物馆、艺术机构,并拜访了各地的收藏家、制扇名师,拍摄到很多珍贵的收藏品和重要的制扇过程。2010年,经过6年精心编撰的大型艺术画册《怀袖雅物》正式出版,当年就获得“中国最美的书”称号,成为折扇收藏界的权威读本。这不仅是一部详细记录苏扇的史料类书籍,更是折扇收藏爱好者的专业指导书。在第七届文博会上,这套画册也成为一大亮点,吸引了众多折扇爱好者的目光。
一件可携带的流动艺术品
世居苏州的赵羽之所以对折扇情有独钟,还因为苏州是折扇文化鼎盛之地,明代时折扇制作的两大流派金陵派和嘉定派,其交汇点就是苏州。苏州折扇,始于南宋,明代开始有名。明代《万历野获编》中就记录了马勋、马福、刘永晖、沈少楼等六位制扇名手。在中国画坛上被奉为“明四家”的吴门画派画家沈、文、唐、仇均有扇面作品传世,成为国宝。到了清代,苏州折扇发展到鼎盛时期,不但行销南北,更是进贡朝廷。民国时期,苏扇业持续发展,扇庄有十多家,集中在阊门西街一带。解放后,苏州各家扇庄合并组建成了苏州扇厂。近年来,扇厂转为民营,各制扇世家又开始独立经营折扇作坊,苏扇技艺得以完整保留和传承下来。2006年,苏州折扇更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科技的进步,折扇作为传统的文玩之物,其使用价值正逐渐消退,但其收藏价值却在不断提高。中国文人自古就有折扇收藏的喜好,明清时期,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使得折扇的收藏价值更大。近30年来,随着全国收藏热潮的涌动,折扇收藏成为热点,无论成扇、扇骨、扇面,乃至扇坠、扇袋、扇盒等,都受到收藏者的青睐。据赵羽介绍:“虽然折扇的价格无法与动辄成百上千万元的书画作品相比,但是最近几年来折扇一直保持着10%的上涨态势。尤其随着都市白领阶层的加入,使得折扇收藏市场得到有效扩容,因此,未来折扇收藏市场还会进一步升温。”
在赵羽看来,折扇收藏之所以受到追捧,正是由于它的小巧精致,携带方便。明代《野获编》记载说:“吴中折扇,凡紫檀、象牙、乌木者,俱目为俗制,惟以棕竹、毛竹为之者,称‘怀袖雅物’。”可见在文人心目中,折扇作为雅玩首选之一,成为一种时尚。小小一把扇子,扇面可书可画,扇柄可雕可镂,集器用与审美于一体,随手带在身边,就增添了一份不寻常的雅韵。赵羽说,在文人的心目中,与其说折扇是一件扇风纳凉的用具,不如说是一件可携带的流动艺术品。
折扇不是舶来品
关于折扇的起源,常见的一种说法是,折扇为舶来品,由日本传入,故有倭扇之称。理由是,折扇之名始见于宋代,宋以来许多文献均指出折扇产自日本或高丽。而赵羽在长期的研究调查中却发现,折扇并不是舶来品,中国早在公元五世纪的南北朝时代,《南齐书》就记载了:“褚渊以腰扇障日。”这“腰扇”,据《通鉴注》上的解释,“即折叠扇。”北宋年间,受日本、高丽的影响,折扇出现技艺“回流”现象,开始在上层社会流传。据宋人话本中称,折扇在当时供宫廷御用,并非为民间所常见,因此成为身份的标志。自北宋起,日本、高丽精美的折扇源源不断流入中国,这就是为什么南宋以来史家多以为折扇是舶来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