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保利春拍的《春水秋山》玉器专场拍品中除了少量高古玉器外,数量较多且很具特色的是中古玉器。
“海外重视高古玉”,高古玉指的汉代以前的玉制品。有些人认为,汉以前的古玉,是中国玉文化的源头,真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真谛。在国内市场,高古玉曾一度受冷落,被认为是高危股,原因是高古玉的价格已经炒得太高了,一旦中了假货的圈套,则损失惨重,因此难以形成较热的局面,但是高古玉属稀缺资源,历史文化信息含量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合法传世的高古玉器可谓是玉器市场的常青树,不论市场风云如何变幻,它以其悠久的文化含量,较高的艺术品位,笑傲玉器拍场。“华人青睐帝王玉”,清代帝王玉是拍场上明星,有些拍品已经挤进中国艺术品当年拍卖价格的前十位。在香港和海外华人圈子里,帝王玉尤其受到藏家的青睐。帝王玉背景清楚,有皇家气派,拥有者也备显尊贵气质,因此受到了相当一部分有经济实力和文化品位的藏家的青睐。但也应看到,帝王玉的价格已经很高了,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鉴赏知识,千万不要介入,“中古玉是潜力股”,中古玉指的是隋、唐、宋、辽、金、元时期的玉制品,近古玉指的是明代玉制品。目前中古玉、近古玉的拍卖底价相对高古玉、清代帝王玉而言要低很多,若与同时期的瓷器、书画、雕塑等其他艺术品相比,中古玉、近古玉的市场价格也不算高,如果看准了,买对了,会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保利《春水秋山》玉器专场拍卖的拍品,恰恰在中古玉这一时段比较系统,比较突出。纵观这一时段玉器遗存,在国有文博单位,如故宫、上博、天博藏品中比较丰富,在这些单位出版的玉器图录中可以检索到相关资料;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这一时段的藏玉也比较突出,2003年12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该单位藏玉《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上下两卷,我和张永昌先生分别为该书写了总论和导言。在这部书里,有200多件中古玉集中亮相,虽都是传世品,但可信度为大家所共识。全国私家藏玉我们虽未能全面掌握,但细读此次《春水秋山》专场拍卖中的中古玉可谓其中佼佼者。
这一时段玉器,有确切出土地点,属主清楚,经过正式科学发掘,提供出第一手资料本不十分丰富。市场所见传世玉器更是真伪混杂,似是而非,断代辨伪往往遇到困惑。私家所藏传世玉器,经过仔细鉴别,与科学发掘品比对,从材质、作工、造型,纹饰捕捉时代特征,判定那些玉器为真品,并被研究者和藏家广泛认同,就显得难能可贵。《春水秋山》专拍的中古玉就有相当多藏品有品位,有水准,其真实性毋庸置疑。在断代上不同人意见有差异,一时并存也是允许的,待新资料发现或者有些人提出有说服力的辨析意见再调整也都属正常现象。
至于中古玉真伪问题,一些“疑似”作品暂时定不下来,应给予时间,经过反复审鉴,一部分可以提升为确认,一部分否定排除,这也是古玉鉴定走过的道路,不能苛求件件一锤定音。
下面结合《春水秋山》专拍中的重点拍品,谈谈中古玉中的装饰玉(带饰)、龙纹玉、花鸟玉、肖生玉以及清代陈设玉的时代风格、特征和重点藏品点评,以求与广大古玉爱好者,心仪中古玉的藏家共同切磋。
(一)隋、唐、宋、辽、金、元、明装饰玉(带饰)
玉带饰最早零星出现在汉代。陕西咸阳北周骠骑大将军若干云墓出土了一副完整的玉蹀躞带(见图),继北周之后,在西安郊区隋龙泉、敦煌太守威姬墓出土了一副残失的玉带具,其带銙附环,与北周玉带一脉相承。隋唐以后,由于朝廷把玉带做为官阶身份标志,遂大量流通。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以及西亚邻国之革带上所系蹀躞带较多,其方銙(带板)上有“古眼”或附环,可以系小件游牧民族狩猎和生活用品。中原地区汉族流行排方带或方团玉带,这是我国玉带饰中的两大系统,历代相延,既有继承,也有变异。完整的玉蹀躞带已如前述北周始见,唐代由于社会开放,广泛吸纳异族风格,玉带具既有蹀躞带又有汉族流行的排方带和方团(指圆形或桃形)玉带。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10副玉带具,其中2副蹀躞带,8副排方带。玉带上的纹饰既有传统的龙纹、螭纹、凤鸟纹、雁纹,花卉纹外,也有少数民族或域外风格的伎乐纹,献宝纹、狮纹等。《新唐书》记载:赐唐初功臣李靖玉带七方、六圆,即方团玉带。唐李廓诗中有“玉雁排方带”字句,张沽诗中谓“碧排方銙背腰来”,反映盛唐以后,汉族排方带,方团玉带在官服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宋代推崇金带,玉带甚少,按朝仪规定,排方玉带为帝王所用,朝臣只能佩别式¬¬—方团玉带(七排方、六圆桃、明代继承其形制)。蹀躞带及銙上的“古眼”在宋代前期已消失,玉带饰上不再垂系物品,同时胡人形象和异域风格的纹饰大为减少。河北定州塔基发现的北宋雁纹玉铊尾,是唐诗中描述的“玉雁排方带”的延续及其写照。
宋元白玉翔雁流云纹带饰
玉质温润,有少许黑芝麻点,长方形片状,鏤雕长颈展翅的翔雁,雁翅以排列整齐的双层平行阴刻线表示羽毛,非常写实,而且动感强烈,周边衬以骨朵状流云,云雁纹是唐宋官服上的图案,与之配套的雁纹玉带,合乎情理。
辽金玉带饰特点鲜明,继续使用玉质、金质、银质蹀躞带外,带具上除素面或装饰人物纹饰,开始有“春水、秋山之饰”。主题纹饰有浓郁的草原游牧民族特点。
元代玉带饰式样繁多,纹饰反映的内容扩大,出现多种形式的带环(长方銙下附环)和带穿(带銙侧面有横穿孔,或背面侧置方孔),这时只选取蹀躞带中的一种构件—带环或带穿,有意取代整套蹀躞带的趋势,故称蹀躞带变异。蒙族人喜欢佩戴,汉族人也喜欢,除了官服上使用外,平日燕居之时穿便装,系绦带都可以选用。上海市松江区西林塔基出土元青玉龟吐云纹带穿,元青玉螭纹带穿,元青玉花果纹带穿,元青玉龟鹤纹带环,元灰白玉云龙纹带环,元青玉“秋山”带板(以上三种形制,原书上都统称带饰)为我们鉴定辨识元代玉带饰提供了断代标尺。
元白玉龙纹带环
和田白玉,材质极佳,莹润如凝脂。长方形方銙,四边倭角,正面多层次高浮雕云龙戏珠纹,带銙两侧贯横穿孔,可供穿系,銙下边附环,扁方形孔,上有壼门式小尖拱,造型、纹饰,工艺技法各处细节均符合元代时代风格,无疑是一件雕琢精美,品质上乘的元代玉带饰。
元白玉镂雕云龙纹带板
白玉温润晶莹,表面微黄,器呈长方形,外框倭角,两侧内凹,框内高浮雕一行龙穿梭于云纹之间,气势不凡。
元白玉褐皮螭纹带饰
白玉,长方形四倭角,中间凸出高浮雕,两隻螭相对,攀爬在灵芝丛中,身躯转折,矫健灵活,为典型的元代造型。
以上三种类型带饰共同特点是方銙体积较大,而且厚重,多见倭角边框,或称亚字形边框,另外还有连珠纹边框,元代带饰除素面外,主题纹饰有龙、人物、花鸟、走兽、花果、龟游等,一般采用高浮雕技法,其高度高出边框,整体显得艺术风格粗犷中见精细。
金、元玉器中有一种环托高浮雕玉饰,过去对它们的确切用途不明,曾把它们笼统称为带饰,嵌饰或误称为如意瓦件,自从1960年江苏无锡元延佑七年钱裕墓出土玉带钩和春水玉饰扣环,经组合复原,确认为同一条绦带上的饰物,徐琳同志考证为绦环,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同墓所出带钩与扣环的玉质、沁色、雕工、花纹均相一致,扣环一侧有明显的空隙,带钩可以穿入,另一侧可以系绦带,有别于官服上整套的玉带饰,它是官人或士大夫燕居之时使用的绦带,绦环。此类型绦环,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也公布了8件藏品,但欠缺与之对应的绦钩,原因是传世品中把质地、沁色、作工,纹饰都相一致的配套绦钩,绦环找全实属不易,此次拍品中也存在类似情形。
元青玉云螭纹玉绦环
青玉带有黑色芝麻点,雕琢一螭,转体回身,其尾分叉成两股,卷成穿孔,细查主体两侧都有可供穿过的空隙,订其为绦环似应无误。元白玉褐色皮巧作螭纹花卉纹绦环。
螭穿花茎,两旁各有一朵秋葵花,花瓣为剔地洼叶花瓣,是金元时期常见的花卉纹做法。器身两侧附环,可供穿系缎带。
元白玉天禄辟邪花卉纹绦环
环托多层次高浮雕天禄辟邪及花卉纹,两瑞兽矫健有力,花卉纹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主题纹饰繁而不乱,一旁留出可供穿系绦带的空隙,其功能自明。
明代玉带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朝仪规定,带銙数皇帝24块,臣寮20块,由“三台”“六桃”“两辅弼”“双铊尾”“七排方”组成,明代早期汪兴祖、梁庄王墓所出多层透雕龙纹玉带板,还具有金元“春水玉”深层透雕蹀躞带的遗风,明永乐以后,流行双重镂空技法,俗称“花下压花”。玉銙留有边框,宽窄如一,剖面上看边框直上直下,不向内倾。带板上层主体纹饰抛光细致,成玻璃光泽,下层地纹雕琢潦草,多不抛光。
明青白玉云龙纹带板一组,9块
双层透雕卷草云龙纹,龙纹身驱纤细,缺乏力度和气势,这正是明龙纹的特征,此组带板按20块定制,缺失4圆桃,2辅弼,5排方,但现存部分同属一条玉带原构件,不是拼配而成,已是难得了。
明双龙抢珠带板
双层镂雕,从海水江崖中拱起圆珠,二条升龙在抢珠,很有气势,立体感很强,图案也很少见。
明白玉花鸟龙纹铊尾
玉质洁白温润,龙纹蜿蜒细长,上下饰有云纹,山石两旁陪衬牡丹花、绶带鸟、蝙蝠及卷草纹,是明带板中的精细作品,明白玉麒麟松梅灵芝纹带板,明白玉松竹梅双鹿纹带板,在一般市场上不容易见到,都可以说是材质美,作工美,形象美的佳品。
(二)唐宋辽、金、元、明龙形玉或龙纹玉
龙的形象在我国出现由来已久,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后就有蚌壳堆塑龙和玉雕龙,汉以后龙的形象开始为封建帝王所利用,成为历代王权的工具。中国传统龙纹形象,发展到唐代基本定型,鹿角、蛇身、兽肢、鹰爪以及流动滑润的体态。以往龙形玉饰断代和用途上不易把握,近些年有新出土品可资对比,如1995年陕西乾县南陵村唐僖宗陵出土龙凤纹琉璃璧,琉璃玉珩,1996年浙江临安吴越国康陵马皇后墓出土白玉行龙佩,追溯五十年代四川成都王建墓出土龙纹玉带銙,这些龙形佩饰,琉璃器上的龙纹,再加上唐代金银器、铜镜上的龙纹,对我们认识唐代龙纹有了参照标准,其共同点是刻画龙的动态多,形象出神入化、气韵生动。古人按龙的动态,分行龙、蹲龙、升龙、降龙、蟠龙、应龙、坐龙等姿态,并且喜欢用祥云、水波、火珠、花丛点缀陪衬在玉龙纹饰的周边,。宋代玉龙纹饰基本上延续了唐代造型的图案,体态更加优美和富有变化,宋代玉龙饰出土实例甚少,目前学者对泰山早年出土的宋真宗禅地玉册内容提出疑议,但对附装玉册的玉匮嵌片上的龙凤纹饰,尚没有涉及,如此玉匮可信,其上的龙凤纹就是我们目前鉴识宋代玉龙的参照物。此次拍品中:
宋白玉龙纹嵌饰
飞龙腾空,气宇非凡,体态扭动的颇有力度,周边卷草纹密布,应属宋龙佳品。
宋白玉蹲龙
白玉,温润晶莹,洁白无瑕,单面镂雕加半浮雕手法,一侧面弓身的蹲龙,龙身伸展自如,体态优美,琢工细致娴熟。
宋元白玉龙头含珠发簪头
玉质洁白温润,圆雕一龙头含珠,上颚宽短上翘,头发后飘成波浪形,细颈曲折并接一榫头,可插入金属带銎孔的簪柄之中,河北石家庄后太保村元墓出土的玉凤金簪,就是此种做法,可惜本件缺失带銎孔的金属簪柄。
本器龙首为宋元之物,银质龙身及其上的嵌宝石为清代所为,二者装配的合理,交相辉映。
(三)其它方面
《春水秋山》拍品中,除以上重点介绍的装饰玉(带饰),龙纹玉之外,还包含中古时期的炉顶,帽顶,玉图画,肖生玉,花鸟玉,以及清代的陈设玉,其中不乏精品,说明这批古玉珍品,品类多,工艺精,纹饰美,而且材质佳,看过这个专场拍卖标的后,自会感悟什么是和田美玉,
(1)玉帽顶、玉炉顶
帽顶与炉顶传世实物较多,近年元明墓中也略有发现。2001年湖北钟祥明梁庄王墓出土嵌玉镶宝金冠顶,这对判定一部分透雕玉龙,花鸟玉钮饰,为帽顶增加了佐证。传世此类钮饰何为帽顶,何为炉顶的确相当复杂。元代以前的帽顶,到了明清之际,改成炉顶有其历史背景,元灭亡后,明代废除元代服饰,提出还我华装,元代玉帽顶也就无用武之地,把元代玉帽顶改为炉顶成为一时风尚。当然利用旧物不足,按帽顶形制明清时期自行制作炉顶也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