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赴法留学,在1919年首次途经新加坡,往后来去中国与法国之间曾也逗留新加坡六次。后遇黄孟圭而辗转来到芽笼区黄氏住宅,结识了主人黄曼士夫妇,住宅雅称“百扇斋”,后又称为“江夏堂”。 徐悲鸿曾在此为高官达人画相,也卖画赚钱,接济尚留在法国的太太。江夏堂主黄曼士(1887-1963)曾为南洋烟草公司新加坡分公司总经理,酷爱收藏字画古董,以扇多而号其居为“百扇斋”,其蓄扇面既多且精。1925年,在法国陷入困顿的徐悲鸿受黄氏之邀入住江夏堂。黄曼士与哥哥黄孟圭待徐悲鸿有如自己的兄弟,徐悲鸿也亲切地称他们为“大哥”、“二哥”。从此,江夏堂成为徐悲鸿在南洋的第二个家。新加坡因为岛屿地理位置优越,正好是东亚与欧陆交界的一个重要枢纽;像黄曼士一样的华侨商人早年因经商而在新加坡长留下来,巩固了他们在本地的地位。南洋一带因为远离北方纷纷扰扰的战事,反而吸引了一些文人雅士在这里过境,留下隽永的作品与生活痕迹。徐悲鸿是其中的一位,在新加坡期间,经黄曼士介绍安排,徐悲鸿给包括陈嘉庚、林路在内的社会名流富商画像,收到了可观的酬金,声誉也蒸蒸日上。这个时期是徐悲鸿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多幅代表作都在这时完成。其中最多的题材还是最擅长的马,时称“万马奔腾江夏堂”。为了报答黄氏的知遇之恩,徐悲鸿留在江夏堂数以百计的精心之作。此《立马图》就为当年徐悲鸿亲赠,被黄氏所珍藏之,后由其公子黄奕铭收藏。通过左下“黄”“曼士珍藏”“星江夏堂白扇老人传子奕铭珍藏之章”三藏印不难看出黄氏两代人对此作珍视程度。
《立马图》创作于丙子(1936)年。十平尺之巨,尽显英气。悲鸿之马,堪称一绝。他以画马闻名于世。对马得肌肉、骨骼作过长期的观察研究,经常在山乡和有马的地方对真马写生,马的速写稿不下千幅。所以他下笔时能做到“全马在胸”,笔墨酣畅。他早年流落上海时,曾画了一幅马,寄给上海美术馆,得到主持该馆的岭南派画家高氏兄弟的赞赏,说:“虽古之韩干,无以过也”。他早年在欧洲学习的科学求实精神上,严谨地掌握了马的动态、结构、习性,经过千锤百炼,成功解决了笔墨和马的块面结构如何和谐一致的问题,得心应手地塑造出马的形象,以表现他的审美理想,寄託他的爱国情怀。此画用笔精湛,马的骨骼肌理表现得恰如其分,形体表现得十分强健而丰腴。那凌空飞动横扫出的马尾及颈上之鬃毛,豪放不羁、气势壮阔,更显出一股无往不前的强烈气势,气势磅礴,观之使人备感精神振奋。本幅作品是本场拍卖会的重量级作品。倾注了满腔的爱国精神。画中之马迎风而矗立,未有丝毫退缩之态。构图饱满完整,笔墨肯定洒脱。鬃毛飘然,体态匀称,显示着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马的颈、尾部以浓墨挥毫而出,墨的虚实变化再现出马的骨骼结构与肌肉,笔力雄健,气魄恢宏,形神俱足,正是所谓"一洗万古凡马空"。悲鸿先生杰出的笔墨表现技法与严谨的西方美术造型功底在这里得到完美体现。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并存,是徐悲鸿先生不可多得的画马精品。箫平为其题写了诗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