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 别有韵味
http://www.socang.com 2011-11-25 10:46 来源:金融时报
近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的“大千世界——张大千艺术人生和艺术魅力”展览吸引了众多张大千艺术作品爱好者的眼球。展览汇集张大千山水、人物、花鸟,工笔、写意精品,全面展现了张大千书画风貌以及丰富多彩的艺术人生。
步入首都博物馆,一缕金色的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幕墙洒在大堂中央。在大堂的西侧,首都博物馆特意为本次展览开设了两层展厅,参观的人流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安静、有序地向前涌动。展览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神韵大千”,展现张大千本人的创作,作品内容涵盖全面,题材广泛,将大千先生涉猎的领域、变幻多元的画风,全面地展现出来;第二部分是“魅力大千”,展览重点是张大千师友及其弟子的作品,通过这部分作品,从另一侧面清晰地展现大千先生的画风传承与发展及其对中国画坛的深远影响。
开幕当天,首都文化界及全国文博、书画领域的专家、学者近三百余人齐聚首都博物馆,共享艺术盛宴。首都博物馆馆长郭晓凌在开幕式上说:“张大千先生绘画造诣高深,是中国近现代画坛上少见的多面手,其艺术创作达到了"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的境界。他将中国历代文人画、宫廷画与民间画,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西方现代绘画技法,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和西方现代绘画理论相融合,在人物、山水、花鸟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云游天下
游戏人生
在中国近代画坛上,风流潇洒者当首推张大千。他一生好诗酒绘画,足迹遍布天下,一方印章“游戏人生”,一副对联“百年诗酒风流客,一个乾坤浪荡人”,概括了他的一生。
早在童年时期,张大千就在母亲和姐姐的教导下学习绘画书法,少时赴日留学。回国后,张大千拜书法大家曾农髯与李瑞清为师,学习书法诗词。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书画界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张大千在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一生游历世界各国,创作了近4万幅中国画。尽管曾在海外颠沛多年,但一直“一袭长衫,时刻标志自己是中国人”。1952年秋,张大千移居南美。此后,在女儿张心娴陪伴下,度过了十数载,作画散步、尽享天伦。其间,张大千屡有画作相赠,作品中无时无刻流露出对女儿的疼爱之情。
展厅中,最吸引人的作品莫过于首次亮相的张大千为爱女张心瑞亲手绘制的白缎菡萏旗袍。泛黄的白缎旗袍上依然可见水墨画的写意,几株小小的荷花苞点缀其上,与先生为夫人徐雯波绘制的荷花盛开的旗袍不同。这件旗袍里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大千先生每次外出回来总要给家人带些礼物,大女儿心瑞备受父亲宠爱,有时所得的礼物与兄弟妹妹们不同。有一件礼物就很特别,是大千先生手绘的旗袍。1949年初,大千先生游历香港、澳门,曾住在澳门朋友蔡昌銮先生家,为答谢朋友的盛情款待,大千先生画了6件旗袍送给朋友的家人,同时又另画3件,两件是荷花,另一件是水仙。大千先生回到成都后,一件旗袍给了太太徐雯波,另外两件给了大女儿心瑞。心瑞得到这两件旗袍自然是满心欢喜,高兴之余又不禁悄悄问父亲,为什么父亲给姨(徐雯波)那件旗袍画的是盛开的荷花,自己的这件只是小小的荷花苞,父亲笑了。旗袍做得很合身,但是心瑞舍不得穿。二十年后,心瑞把那件水仙花旗袍送给了朋友,这件荷花旗袍保存至今。心瑞还记得当时父亲不无怜爱地对她说的那句话:你是女儿家,是含苞未放的花嘛。这件手绘旗袍更饱含着一位慈父对女儿的深深的爱怜。
在这件作品前,一个可爱的小姑娘正在神情认真地一笔一画地临摹着。从陪同前来的那位母亲处得知,小姑娘四岁开始学画,至今已有8年了,对中国画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次张大千画展小姑娘已经来了三次了,足见张大千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争胜古人
大家风范
美术史家傅申曾评价张大千“在绘画上,范围之广、幅度之宽、功力之深、天赋之高、精进之勤、超速之快、自期之远、自负之高、成就之大,不论你喜不喜欢他,不得不承认,他不但是近代大家之一,也是整个绘画史上的大家之一”。徐悲鸿先生更是不吝溢美之词,尊称他是“五百年来第一人”。
在我国台湾学者王耀庭眼中,大千先生“争胜古人”,甚至认为“他画出来的画,别人做梦也想不到。”王耀庭介绍,张大千在《大风堂书画录》中直接自承曰“世推吾画为五百年之所无”,表现出一代名家的自负与骄傲。
“师古人”是张大千早期重要的经历,他大量临摹古人画作,可达以假乱真的境地。而他所临摹的历代书画件数之多、笔墨之精,在中国绘画史上几乎无人能及。
临摹敦煌壁画的时期也是张大千艺术生涯中极为重要的阶段。据北大艺术学院教授李松介绍,张大千所临摹的敦煌壁画与其他画家写生式的临摹大为不同,“大千先生的作品旨在恢复其原貌,在原画上覆透明纸印描,在外形与轮廓上力求与原画保持统一,然后大胆运用鲜艳的色彩,力求展现壁画金碧辉煌的原貌。”展览中,可以看到集中展示的几十幅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作品都呈现出浓墨重彩的气势。他采取浓墨重彩“还原式”的临摹法,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充满争议。王耀庭介绍,他所采取的颜色,“来源于他在青海喇嘛庙里看到的唐卡,他从喇嘛那里学会了藏式的颜料制法,也就用来临摹敦煌壁画。”“虽然他早年也临摹大师的作品。但在敦煌壁画的临摹过程中,张大千形成了他个人的特点。在表现晋唐风骨中,他用线松动灵活,用色古雅,他临摹出了古人的灵气,这是很不容易的。”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认为,真实洒脱抒发自己灵性的画家很少,像张大千这样的艺术家能保持自我个性的抒发,对于中国画家在今天如何保持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性有很大的启发。
兼收并蓄
优雅从容
“在中西文化碰撞的时代,甚至当西方写实主义成为一种风潮时,与同辈画家旅居海外后"全盘西化"不同,张大千始终与西方保持着优雅而从容的距离。”尚辉如是说。
在学生时代,张大千就确立传承国画的信念。旅居南美时与毕加索进行了一次对话。但在这一系列与西方文化、西方绘画的交流与碰撞中,他从来不认为中国画需要向西方学习,并呼吁中国画家在创作中尽可能减少运用西方绘画技法,而更应注重对中国传统绘画技巧的学习。
张大千对西方文化及西方绘画技法也不完全采取排斥的态度,他大胆吸收其中的养分,并把其运用到中国画的创作中。中国艺术研究院郎绍君研究员认为:“借鉴西方绘画来补充中国画,还没有一个人能达到张大千的艺术高度。他吸收了西方绘画中的"自动"技法,把纸裱到板上,倒颜料,然后晃动板子,来发展传统泼墨的画法,也就是泼彩画法,但他也控制有度,平衡中西。”
本次展览上,由张大千的子女张心瑞、张葆蘿无偿借展的《瑞士云山》(1965年)和《湖山高隐》(1981年)两幅泼彩作品颇具代表性。“他独创的泼彩画法,是用高度概括的抽象手法进行艺术创作,直接改变了中国传统绘画并不表现天气的特征,在传统中国画的散光手法中加入西方绘画对光色写实的特点。以往的中国画是只有季节,没有气候的,张大千改变了这一点。”郎绍君研究员说:“用张大千的原话来说,这是"直指心灵的象外之象",依然是山水,不是西方的抽象,依然可游可居,有神秘境界,但又可亲。”
在展厅入口处,记者遇到了几位来自广东的老者,他们正在排队等候入场参观。其中一位老人非常健谈,他告诉记者:“我们几位是老年大学的同班同学,学国画好几年了,非常崇拜大千先生,喜爱他的画作,临摹过一些先生的画稿。得知北京举办这个展览,为亲眼目睹先生的绘画精品,就报名参加旅游团,专程飞来看这个展览。”言语之间老人脸上洋溢出满足和渴望。
“大千世界——张大千艺术人生和艺术魅力”展览自10月18日对公众开放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为保护好这些精品佳作,首都博物馆不得不做出每天限6000人进馆参观的规定,并且还需提前预约。即使如此,预约参观也要在一周之后,张大千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可见一斑。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张大千书画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