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8日“毕加索中国大展”在上海世博园中国馆正式开馆迎接观众。 展品来自巴黎国立毕加索美术馆的珍藏,包括自传性质的作品,具有特殊的纪实性。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呈现,呈现了大师生活、艺术这二者之间紧密的联系。
展品共计62件:48幅油画、 7幅版画和7座雕塑,同时参展的还有50幅关于毕加索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分布在7个作品展示区和8个记录毕加索生活的摄影照片展区里。
进入展厅第一篇《源起》的文章开头引用了毕加索的话 “我在小时候画的就像大师拉斐尔一样,但是我却花了一生时间去学习如何像孩子一样的作画。”一句话可以追寻毕加索一生如此多变的风格内在的源头。也似乎理解了他从少年至晚年8个创作时期的转变。童年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蜕变时期以及田园时期,让毕加索成为那个时代风格最为多变的艺术家。风格的不断变化也说明艺术家不断否定过去的辉煌成就重建新的艺术体系,足以证明毕加索旺盛的艺术生命。
七个展厅中,作品依照毕加索创作时间依次排开。每个展厅展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作品的展示,一部分是展示毕加索记录生活的照片,这样的安排让观众观赏作品的同时,也了解同时间段里艺术家本人的状态,无形中给观众建立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
在第一展厅展示了毕加索少年时期不少具象作品,包括毕加索14岁时的画作《赤足女孩》他利用光的明暗突出层次感,裙子颜色从红色到暗红色渐变起伏,使得二维画面产生出三维透视效果。这幅画并不纯粹以技法取胜,而在于毕加索捕捉到的同龄模特儿的内在气质和生命,画中传递的强烈视觉震撼和情感对比。而这幅画也被毕加索本人一直留在身边。在另外一面墙上展示了三张肖像画分别为《戴帽子的男人》、《男人肖像》、《带胡子的男人》观众可以明显感觉到毕加索画中人物的五官变化,绘画风格的变迁。这也是策展人在有意无意引领观众前进。或许接下来的观赏旅途作品会越来越难以辨识,不知道该如何去赏析,有的肖像甚至只剩下了一个形状如《沉睡女子》。这幅作品是毕加索1927年创作的布面油画,此时的毕加索则是处在超现实主义时期(1924-1932),这个时期被大家称为谜语时期。理解毕加索作品最好的做法是将每一个展厅中的专题文章认真阅读,有助于理解毕加索作品含义。
毕加索从蓝色时期到粉色时期,从粉色时期到黑色时期从……。从蓝色到红色是毕加索遇到甜蜜的爱情,从粉色到黑色是受了非洲艺术的影响。每个时期艺术风格的转变都有生活带来的创造灵感。在本次展览的62件作品中多幅人物肖像如《百叶窗前》女子雕塑如《孕妇》、《女子头像》、这些原型在毕加索生活中都可以找到。
开馆的第一天观众流量很大,大家是慕名而来。有的是来看看西班牙大师的巨作而来,有的是为了学习而来,有的是想亲身感受一下艺术的陶冶。学生摸样的少年手拿笔记本认真记录下对大师画作的感受,更有许多老年观众也拿起纸笔透过老花镜仔细记录。更让人们欣慰的是一位阿姨怀抱一个不满周岁的宝宝前来观看画作。从年龄阶段上来看,本次展览吸引了各个年龄阶段的观众。当然欣赏着的艺术修养也是参差不齐,从过往的观众群中听他们的讨论你可以略知一二。专业人观赏使用术语来进行讨论交流,普通欣赏者用形象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如《受洗礼归来》这幅画,本不是毕加索艺术生命中重要作品,也不是本次展览的重点介绍作品,但是画作的点彩表现手法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前来驻足。
展览持续到2012年1月10日,在接下来有时间对这抽象性艺术慢慢理解慢慢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