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毕加索作品展开幕 有观众表示基本不懂
http://www.socang.com 2011-10-18 17:14 来源:新闻晚报
“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于今天上午9点在中国馆正式迎客。作为建国以来规模最大、展期最长的毕加索作品展,不但是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更考验着中国观众的美术素养。毕加索一生横贯多个美术流派,其现代艺术理念和实践对于长期缺乏现代艺术熏陶的内地观众来说,理解起来可能还有点难度,因此,听展览现场艺术志愿者的讲解可能比单纯看画更重要。
“如果没讲解,基本看不懂”
今天上午9点,大约50名左右观众成为首批入场者。他们中一半为学生,还有不少老人,另外有几位游客。但也有人在售票窗口买票后以为是参观中国馆的,听说是画展之后又去办了退票。地铁口也有几个黄牛,但他们都是兜售沙特馆门票和世博护照的,听记者要毕加索的票子,一个女黄牛不好意思地表示,今天是第一天开幕,不知道需求,所以还没拿票子。
大展门口,观众们接受类似机场安检进入展厅,他们一边参观,一边对于大展的种种细节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一位老先生提出,门票上应尽量注明入场地点,中国馆入口不止一个,走错的话要绕好长时间,一位观众因为走错入口,花了半个多小时才找到上南路、云台路口以北的大展售票安检口。另一位观众表示,现场讲解十分有用,如果没有讲解,基本看不懂,也没那么多作品的幕后故事可以了解。本来讲解员是为了团体观众安排,而且收费每人20元,根据首批观众的实际需求,主办方及时调整,派出志愿者为散客讲解。
现场观众十分仔细地听讲解,尤其对于几幅跟毕加索情人有关的作品听得十分入迷,还频频发问,并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
今天上午的展厅内基本有序,人不多,参观者普遍感觉比较舒适,有些老年观众听志愿者讲解完全部作品后,还要从头再看一遍。
现场保安与观众的最大分歧在于不能拍照,有些观众会及时收手,有些人会转个身继续偷照,也有人对保安的劝阻表示不满。不能拍照是国际大展的管理常规,但保安人员在劝阻时也要耐心,多解释几句,不能用生硬的语言来打发观众。另外,现场没有关于毕加索大展的小画册分发,这也是观众频拍照的原因之一。
中后期作品难倒绝大多数人
展厅里,毕加索作品的内涵难倒了不少人。昨晚为大展捧场的张曼玉也表示,自己最喜欢毕加索蓝色时期和玫瑰红时期。其实,这是毕加索20至25岁的创作,属于他早期写实风格。张曼玉的欣赏范畴其实和内地大多数观众一样,对于毕加索早期写实作品还比较能看得懂,但这部分作品只占大展全部作品的十分之一不到,进入立体主义以后的各个时期作品,就超出绝大多数观众的审美范畴。
虽然难以欣赏,但多数观众不会立刻表现出来,他们往往很执着地在作品前多站一会儿,或者侧耳倾听年轻的来自各大美院的艺术志愿者的讲解。
不听讲解大作难以“下咽”
来自上大美院的研究生小李不久前报名成为现场志愿者。她说,自己和一大批来自各美院的同学事先经过了几天的培训。小李来自福建,尽管绝大多数展品在美术史课本上都没见过,但这些展品近在眼前,因此非常亲切。小李表示,这是走近毕加索这位伟大艺术家内心的最好途径。小李说,自己有些远在福建的老家的亲戚朋友都准备为这次毕加索大展来一趟上海。
小李负责大展的某一个区域,大展共有七八个区域,每个区域都配备一两名志愿者为观众讲解,回答观众可能提出的问题。另一位来自上大美院的志愿者也表示,培训时,他们已事先准备了观众可能询问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对于欣赏难度较高的中后期作品的解释。记者问:“如果观众实在不理解作品或提出一些疑难问题怎么办? ”该志愿者表示,会尽量讲讲关于这幅画的故事。
现场每一位志愿者身边都围着好些观众,很多人在听了志愿者解说后,再细细打量作品,他们立刻从无所适从难以“下咽”变得若有所思。
晚报提醒
观展前最好做点功课
在现场,如果光看一遍墙上的解说词和作品标签,大概十几分钟就可以看完整个大展,但如果对作品的欣赏有障碍,需要倾听志愿者讲解的话,耗费的时间就会大大增加。
一位美术界人士在参观时表示,看毕加索大展最好事先做点功课,翻翻美术史,了解一下毕加索为什么会一再否定和突破自己,他不是简单地把眼睛和后脑勺画在一个平面上,他有自己的创作理念。该人士同时认为,毕竟中国内地观众受现代艺术熏陶很有限,包括他自己,也不太能欣赏毕加索中后期的杰作。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毕加索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