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特展分一、二期,第一期(6月2日至7月31日)除了同时展出《富春山居图》的《剩山图》与《无用师卷》外,还有“黄公望的书画珍迹”、“富春山居图临仿本”、“黄公望的师承与交游”等单元。第二期(8月2日至9月5日)为“明清时期黄公望的影响”及“黄公望传承作品”等单元,两期总共展出台北故宫珍藏书画70件,另有浙江省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云南省博物馆,以及台北私人收藏借来13件书画作品,呈现黄公望艺术及其影响的全貌。
看点1: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晚年的长卷画作,描绘他游居富春江一带的山川风物。画中沿着江岸,山峦起伏迭宕,林木苍莽郁密,景象或幽远深邃,或清朗开阔。全卷纯以水墨写意,用笔如运毫翰,时而平缓沉静,时而洒脱纵逸,皴擦渲染,墨色丰富而多变化,上承五代董源、巨然平淡天真之风,下启明清文人绘画的传统。
“当我去年第一次在浙江看到《剩山图》时,非常兴奋,我在台北故宫30年,30年当中这样一幅重要的名画一直没有办法看到全貌,看到前面这段,就可以看到黄公望早期作画的时候落笔的谨慎,笔法的变化呈现出来。”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说。
看点2:黄公望书画珍迹
黄公望大约五十岁才开始作画,由于不以绘画为业,流传画迹不多,检阅明清时著录文献,仅六十余件,现今存世画迹更为稀少,主要集中在晚年,一般认为重要者有台北故宫藏《九珠峰翠图》轴、浙江博物馆《剩山图》卷、云南省博物馆藏《剡溪访戴》轴、北京故宫藏《九峰雪霁图》轴、《天池石壁图》轴、《丹崖玉树图》轴、《快雪时晴图》卷、南京博物院藏《富春大岭图》轴。另有题跋书迹,如台北故宫藏题曹知白《群峰雪霁》轴、北京故宫藏跋赵孟頫《临黄庭经》卷、跋赵孟頫《行书千字文》卷等。此次展览中这些作品一并展出。
其中《九珠峰翠图》最为人关注。据画上王逢(1319-1388)题跋知是黄公望为杨维祯(号铁崖道人,1296-1370)所作,画上并有杨维祯自题。画面以重山层迭屏障于后侧,环绕着前方缓坡水谷,数间屋舍隐现其中,增添许多生机。画中层迭峦石与山顶平台,组合出富有变化的山体动势,是黄公望山水特色。而山峰棱线之间,有墨点短线构成远树林木,是能充分凸显草木滋长繁盛的所在。画中此景,推测是杨维祯在云间地区的居处。内行的观众能够看得出其中的玄妙。
看点3:《富春山居图》临仿本
《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兰亭”,是后世画家师法的典范,明清至民国时期重要画家,均有临仿本的记载或传世画迹。这些临仿本有的出于背临,有的直接摹自原迹,有的依据钩摹本再临,又有火前火后之别,画家或临或摹,忠实程度不一,辨别之难,不下于王羲之《兰亭序》的临摹本。
这次特展中,台北故宫所藏称为《子明卷》的一卷,是最为世人所称道的临仿本。《子明卷》较《富春山居图》真迹早一年进入清宫,曾被乾隆帝视为“真迹”,引发后人对此两卷热烈的辩论,从论辩中,世人更加认识到此卷的可贵。此次《无用师卷》和《子明卷》同时展出,游客大可借来放大镜睁大眼睛,对比真品和赝品之间的差异。
看点4:黄公望的师承与交游
由于长年活动于苏州、杭州及松江等地,黄公望与当地书画家、道教人士、诗人交往密切,共同形成了十四世纪元代后期文人画世界。从文献数据与现存书画遗迹中,可以略窥黄公望的书画交游与艺术观。
在这一展区,不能不看的是唐寅的《高士图》。《高士图》起首描绘僮仆一名,纸笔书砚等物散落地面,三位高士仰头畅谈,卷末石桌上空白纸卷垂坠到地。全图用笔畅健纵逸,脱胎于南宋禅僧梁楷的简率风格,应为唐寅五十岁左右的杰作。1650年吴洪裕以珍爱之物《富春山居图》等投火殉葬,此图亦在其列。原作分别临仿李公麟、刘松年、马和之、梁楷的画风。火焚后,前三段已毁,只有第四段保存至今。
看点5:明清时期黄公望的影响
元代后期的绘画评论者将黄公望归于董源、巨然一系,并且称赞他能超越董巨,将他列为“元四大家”之首。至明清时期,董其昌(1555-1636)提出“南北宗论”,确立黄公望为继承南宗衣钵,直抒心意,重视笔墨精神的重要画家。其后如蓝瑛、王时敏等,均以黄公望为师,追求黄公望绘画所表现的山水意境。
董其昌及四王从黄公望追溯董源巨然笔意,归纳出如“峰峦浑厚,草木华滋”,或“荒率苍茫”、“以意运气,以气会神”等风格特色,成为正统派集大成途径中,主要的师法典范。
看点6: 黄公望传承作品
在黄公望的盛名及绘画成就影响之下,明清之际出现许多题为黄公望的仿作,以台北故宫所藏,记载于清宫著录《石渠宝笈》初编、续编及三编的传称作品,即有二十四幅。
本次展出十七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作品如《野彴吟节》、《小年庵图》、《为张雨画山居图》册,实际是仿自明代画家之作,画风与黄公望并无关联,作伪者托名黄公望以增加作品的价值。另一类作品如《层岩曲涧》轴、《洞庭奇峰》轴及《溪亭山色》轴,由构图、画风或题跋内容,可推知应有所本,在原迹不传的情形下,这类作品可作为认识黄公望艺术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