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张嘎》、《烈火中永生》、《英雄儿女》……100多平方米展厅内,40多份经典电影海报布置在四周,仿佛一条时光隧道,让人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间展柜内,300多份红色史料,向人们诉说着光辉历史。
收藏这些红色史料的,是52岁的浦东南码头社区居民冯建忠。痴迷“红色收藏”30余载的他,最近在川沙叶园举办“红色史料展”,平均每天约有三四百人参观,月底还要到上钢街道展出。
绝非一叠破旧纸张
30多年,收藏2万多种报刊创刊号,冯建忠被誉为“期刊创刊号大王”。“创刊号是一本杂志、一份报纸的第一声呐喊。”冯建忠说,创刊号集中了无数仁人志士振邦兴国的理想。
冯建忠的收藏起步于1979年。那时,他在广东参军。一次偶然的机会,冯建忠读了《青年一代》杂志的创刊词。一段段慷慨激扬的文字,让他心潮澎湃。从此,原本爱好集邮的他,爱上了收藏创刊号。他常常将父母从上海寄给他的奶糖等当时稀罕的食品分发给战友,请他们帮助收集各自家乡的报刊创刊号。当时,冯建忠每月津贴只有6元,可为了一本巴金、茅盾投过稿的《时代文学》创刊号,他一下花了4元。
当冯建忠1983年复员回家时,为省下托运行李的钱,他把衣物和日用品全部送人,却把创刊号一本不落地背回上海。“解放军叔叔背着大麻袋回来了!”左邻右舍的孩子们将他围成一团,等着分点好吃的解解馋。看到那一捆捆报刊,孩子们笑着一哄而散。那天,老父亲只说了一句话:“孩子,你傻啊!”
但冯建忠“痴心”不改。在他看来,他拥有的绝不是一般人眼中的一叠叠破旧泛黄的纸张。
凌晨2点跑马路书市
高桥化工厂是冯建忠复员后的工作单位。除了工作,冯建忠每天的生活就围着几张报纸、杂志转。
每周五,普陀区聚奇城都有古旧书刊交易。冯建忠9点前赶到那里,守上四五个小时,直到人群散去。每周六,他凌晨2点就往城隍庙马路书市跑,因为天亮了,马路书市就结束了。星期天,他则全身心扑到文庙书市。每次,只要能淘到一件像样的宝贝,他都会开心好几天。
一次,他在山东临沂参加一个集报交流活动。一名藏友拿出了一张1941年1月18日出版的《新华日报》。这张报纸刊登了周恩来巧妙避开国民党监视,为皖南事变写下“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题诗。冯建忠软磨硬缠,花500元将它买了下来。“得知我有这么一张报纸,周恩来纪念馆的工作人员都感到惊讶,因为他们展出的还是影印件。”
玩收藏,常会有一种求之不得的痛。前不久,冯建忠在一个书市相中4张《电通》电影画报,上面登了一组《义勇军进行曲》曲作者聂耳逝世的报道。对方要价1000元,可他摸遍口袋只能凑出200元,遭到的当然是拒绝。望着出售人绝尘而去,冯建忠心里不是滋味……
为收藏吹了两个女友
浦东南码头路193弄的老式居民区,是冯建忠住了近40年的家。
居住面积仅50多平方米的2套间内,一扇门,窄得人要侧过身才能走过;家里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为收藏,冯建忠掏光了所有积蓄,甚至还吹了两个女友。
在厂里工作时,冯建忠常常“工资没拿到手,就已经是别人的了”。冯建忠补充道,“根本没余钱,也没时间谈对象”。
31岁那年,冯建忠正式谈了一个女朋友。一天,他们去看电影,可沿途海宁路上的一处旧书摊吸引了他。当他淘好宝贝赶到时,电影早已散场,黑洞洞的电影院里空无一人。他赶紧赶到女友家,得到的只有一句怒骂:“你就跟那些破书刊结婚去吧!”
还有一段恋情发生在1999年。当时冯建忠已和女友谈婚论嫁,父母也请了木匠做好家具,就等着操办婚事了。可这时,一名收藏者提出要用自己收藏的创刊号交换冯建忠收藏的邮票和名人签名本。冯建忠乐呵呵地答应了。他的签名本中,仅巴金签名的就有10多本。当时,有消息说一本巴金签名本可以拍卖到1万元。“拿这么值钱的东西换一堆废纸!”女友当时就断定他“疯了”,愤然分手。
2001年底,冯建忠被企业买断工龄得到10多万元补偿款,因相差五六万元未买房子,却把钱全部用于“红色收藏”。直至44岁,他才结婚,如今一家三代4口人仍“蜗居”在老房子里。
为啥不“以藏养藏”,让家里的日子好过些?冯建忠说,许多创刊号都是孤本,卖了一本就少一本。“我差钱,但我一点不穷。每个人能做好一件事,做自己开心的事,一辈子足矣。”这些年,他把不少心爱的藏品捐给了“一大”会址纪念馆、淞沪抗战纪念馆等;还经常带着心爱的藏品深入街道社区举办“红色史料”展,“我会用我的藏品,让更多人感受那段红色岁月,铭记那段光辉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