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翅坝全景。
古石碑上雕刻的文字。
时至今日,潍河山东省昌邑市卜庄镇广刘村段的雁翅坝依然是当地重要的水利设施。近日,这座包括200多块古石碑的雁翅坝被昌邑市文物工作者发现,确定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点,引起国家、省、市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计划申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一处防汛设施上有如此多的古石碑,这在全国实属罕见。现如今,石碑上的碑刻以及花纹依旧清晰可见,对对研究昌邑市历史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结构整座大坝分三层
8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潍河昌邑市卜庄镇广刘村段,远远地就看到该段潍河东岸有一座大型的石制建筑,上面虽布满杂草,但整个建筑依然宏伟壮观。
慢慢走近,记者看到,整个建筑出现在潍河拐弯处,就像大雁的翅膀,这就是雁翅坝了。
记者注意到,这座大坝共分为三层,顶层是大青石,中间为黑色砖块,底层则为200多块长约1米的石板,呈阶梯状分布。
记者在坝底的不少石板上看到雕刻的字迹,其次,还有很多石板边缘处刻有精美的图案。
34岁的广刘村村民李志刚告诉记者,在他印象里,这座坝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至少比他的年龄要大。至于大坝具体修建的年代他也不清楚,有人说是清光绪年间修建的,也有人说是解放后修建的。现在虽然很少有人来游玩了,但大坝依然是汛期,阻挡潍河水的强有力保障。
目的修建大坝为抗洪
据广刘村83岁的刘丕照介绍,广刘村与潍河咫尺之遥,过去水利设施不完善,年年汛期潍河水都会冲到村里来,上世纪40年代中期,最大的河水几乎把村子都淹没了。
“1952 年,当地政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决心修建大型水利设施!”刘老说,修建水坝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选址,水坝修在什么地方合适呢?肯定要修到潍河拐弯处,因为大水从南边来了以后,来不及拐弯就冲到村里来了,所以一定要有座水坝阻挡,缓冲一下水流,继续向下游流去。正是考虑到这种原因,将水坝修建成了雁翅形状,一来是为坚固,二来可以对水流进行缓解。
“那个时候昌邑没有石料,为了解决材料问题,我们就把废弃的石碑拿出来了!”刘老说,这些石碑都是从附近村庄收集来的,最远的从青岛平度市运来,虽然收集了很多,但建造水坝还是远远不够,于是就弄了些砖块,把石碑建在最底部,砖块修建在中间。
这座水坝都是当地村民修建的,还有一座老坝是清光绪年间当地一位大财主出资修建的,虽然破旧,但现在还有一定作用。
意义
古碑研究价值高
记者从昌邑市博物馆了解到,因为这座水坝很像大雁的翅膀,另一层意思就是大坝在这里把潍河水撑出去了,当地方言说是“持”,所以当地村民都称之为“雁翅坝”。这座大坝是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最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点。
据初步判断,雁翅坝是解放后昌邑市修建的典型水利设施,堤坝高8米、底宽8.3米。由于当年修筑堤坝时石材缺乏,大量的石碑成为修筑堤坝的主要材料,底坝共 11层,由200多块石碑组成。这些石碑中目前最早的要追溯到康熙四十一年,最晚的属于民国中期,中间跨越了200余年。
在一处防汛设施上有如此多的古石碑,这在全国实属罕见。现如今,石碑上的碑刻以及花纹依旧清晰可见,对研究昌邑市历史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昌邑市博物馆副馆长王伟波介绍,这一批碑刻文物如此集中,可以说是一笔珍贵的财富。这一次昌邑市代表山东省接受了国家文物局全国文物普查第二阶段的验收,国家文物局以及省、市的专家,经过实地堪访,感到非常震惊,都认为这应该是昌邑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中的重要亮点,计划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