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对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知识,社会公众很需要。如陕西新发现的青铜器、济南新发现的甲骨文等,都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反响。这说明,在现在的社会里,人们对历史文化知识的需求是迫切的。但是,这些丰富与重要的内容要想一下子被理解并不容易,这就要求我们把事情做得更细更好,要适应社会公众的需求。
国外有过这方面的成功做法。举个例子,美国有一本叫《古代埃及的一日》的书,是讲述古代埃及日常生活的学术普及读物,因为它是以文学性的笔触来描述的,写得生动,书也做得精美,是以公众需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结果是大受读者欢迎,连续占据最畅销书排行榜。还有一本书叫《最初的文明——文明起源的考古学》,是剑桥大学一位考古学教授的著作,也是用通俗的图文并茂的方法来演绎考古学的理论,被视为考古学的经典著作,有多种文字的版本问世。这些例子都表明,学术不等于板起面孔,学术也可以走通俗化和大众化,但这种通俗化同时要有科学性,要花大的功夫,不是胡编乱侃。
在我国,以前可能局限于印刷条件,同时大众对价格承受能力有限,很少有这样图文并重、雅俗共赏的图书。近两年来发展很快。《话说中国》这套书就是一个不错的结合。《话说中国》走学术通俗化的道路,可以说是与以上所举的例子不谋而合。这并不是一本史料书,它是以历史来说故事,有演义的成分,《史记》也是有文学性的,不可能字字确凿。在国外,这样一种记述历史的方式被称为讲故事的人。有一些是虚构,但必须有史实基础。举个例子,我们知道三国的故事,多是从《三国演义》来的,而不是《三国志》,在传播三国的历史文化知识上,《三国演义》做得更多。况且,这本书,还与《三国演义》不同,大家是比较认真地在做工作,不同于现在有一些作品有“戏说”的成分。以《话说中国·创世在东方》为例,我认为上古的部分,处理还是不错的。如果讲得太细,普通读者恐怕就难以接受;虽然跳跃性很大,但是要点都很清晰。对于这套书的编撰者,他们有一个好的意图,并努力地做出这些工作,我对他们表示尊敬。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历史。公众对历史也有要求,无论表现出来的是文艺、戏剧还是其他的形式。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的祖先,都有好奇,这种心态是全世界公有的。特别是对我们这个历史悠久,有众多人口的文明古国。历史提供了民族的凝聚力,许多海外华人华裔,有些人连中文都不会说,却对历史文化表现出比我们在国内的人更加多的渴望。从科学价值来说,我们国家的文化影响广泛,我们在历史中长期与其他国家民族交往,所以,研究了解我们的文明是必要的,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