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岁老人研究凡河碑刻整10年
http://www.socang.com 2011-11-14 15:08 来源:北国网
在市图书馆日前召开的读者座谈会上,来自铁岭新城,66岁的孙圣才发言后,从塑料袋里抽出一厚摞儿凡河碑刻摘抄,在座的学者深为震动。更出人意料的是,他不过是个洗脚离田不足十年、只有村小学历的农民。铁岭地志专家徐天欣说:“碑刻资料的民间收集整理,对新城乃至铁岭的历史研究意义重大,请您将它作为专题,坚持下去。 ”
10年抄录自村内的11块各类碑文
2000年夏季的一天,凡河镇大凡河村发生了一件热闹事,文革期间被毁的二块永宁庵石碑经铁岭博物馆修复,重新立回村小学院内。孙圣才夹在村民们中去瞧热闹,可碑文竟没有一个人能通读,只读过6年书的孙圣才看得更是一头雾水。身旁的村民杨保华说,作为大凡河人,外来客人问起这碑文的意思而没人知道,真让人笑话。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孙圣才回家取来纸笔,依字样如实抄录,又从箱底翻出了《中华字海》,一一查证,读解碑文大意。由此,引发了他十年不辍地对本村碑刻的收集和研究。十年来,他共抄录、摘录了出自村内的11块各类碑文,并自掏腰包请人打印收集。“我听长辈讲,大凡河村本是一座古城,城中有各种庙宇11座,石碑多得数不清。 ”孙圣才回忆,在建国初期,庙里的僧众被扫地出门,村东北的空房场后来变成了村小,这里成为各类石碑集散地。有的被垒成院墙,有的成为篮球架的镇石,但大多在文革的“破四旧”中被毁,碑文中记述的珍贵历史也随之消散。
推着冰果车施工现场救回3块石碑
2005年新城建设之前,孙圣才还终年忙碌在家中那20多亩土地上。有了碑刻喜好后,他更对散落在村内外的旧石碑格外关注。村子动迁后,他开始在工地上卖冰果,时时留意村小旧址附近的施工发掘,守望着他心中的旧碑重生。
2006年,中午刚到家的孙圣才就听说如意湖工地挖到了东西,他赶去一看,是一块刻于金大定十六年的《凡河城地藏寺重修碑记》,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孙圣才立即通知文物部门,后被铁岭博物馆收藏。
在后期的施工中,他推着冰果车,留连于工地,先后发现并抢救下3块石碑,包括金代2座、明代1座。其中,明代的《建竖凡河双塔》石碑,记载着一位姓郑的治令,从村南5公里的“范家庄”移来两座石塔。此碑的发现,为了解凡河古城的样貌和历史增添了实物史料。铁岭博物馆对孙圣才作为一名农民,能主动抢救保护历史文物的行为,特地写信予以赞扬。
专心研究历史典籍,给《奉天通志》挑错
一个放下锄头却拿起了笔的老农民,在村民的眼中日渐成为“异类”。在农家新村家园广场上“晒暖儿”的老哥们儿话里话外,都觉得老孙头儿不可救药地“魔症”了,而老伴的话更为直白:“你白天晚上地看,干啥玩艺儿!想考大学啊! ”
老孙还真就不吃这一套,索性不出门,一门心思研究碑刻和历史,并爱上了古文,说起话来还爱透着几分“之乎者也”的儒雅之气。不明就里的人还真不知道,这个刚甩掉泥巴的后学之人,竟能指出记载辽宁历史风物的大部头史志专著《奉天通志》中的一二谬误。“石碑就压在村小的篮球架子上,我一个字一个字的抄下来,还能有错! ”《建竖凡河双塔记》碑文中的“见古塔二座”在《奉天通志》被误记为“见古城二座”,孙圣才发现这部志书中的失误,得到我市历史研究者的认同。目前,经他抢救的3座石碑都收藏在铁岭博物馆内,其中一座石碑的复制品仍在常年展出。
相关链接
凡河古城,原位于铁岭县凡河镇大凡河村,大致在新城朱雀岛附近。始建于明朝,有凡河千户所所城一座,为屯兵之用。四方型古城每边长400米左右,城墙已不存在。
(资料来源《铁岭的考古与历史》)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碑刻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