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相继走进国家博物馆引发争议
http://www.socang.com 2011-09-13 10:55 来源:中广网
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最近,一场名为“125年意大利经典设计艺术展”的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国博举办艺术展的这件事,看上去,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但是,这场看上去看艺术的展览,却因为参展的物件,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在国博举办的这场展览中,600余件宝格丽珠宝、腕表等展出。值得一提的是 ,此前的8月31号,国博刚刚举办过一场“路易威登艺术时空之旅展”。 LV前脚收摊,国博意犹未尽,与其他大牌继续共舞,随后演绎了宝格丽的一部奢侈品发家史。这引发了广泛的热议。
在一场由新浪微博发起的投票讨论中,50%网友表示反对,认为“国博不该为盈利性奢侈品提供展览场地”;20%网友表示支持,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承使命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引入奢侈品牌更体现其价值包容性。而另外30%网友对此表示无所谓。
微博网友皮力建议说:“国博”应该改名叫“国贸”。25亿打造的新馆似乎只剩下了赚钱的“雄心”,至今没能拿出个合乎中国第一博物馆身份的展览。
由此可见,在一个展现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地方,让世界奢侈品牌粉墨登场,这刺痛了绝大多数网友的眼球。“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奢侈品展览登录国家博物馆,艺术领域的专业人士又有着怎样的观点呢?
当代著名华裔艺术家方振宁认为文化比奢侈品本身更重要:如果展示一个文化史的过程我觉得就可以了。有的奢侈品牌只是把成品展示了,给观众产生误导,就是要去花很多的钱买这些东西。
方振宁并不反对其实奢侈品进入国家博物馆进行这样的展示,那应该有什么样的标准呢?
方振宁:我觉得因为我自己也是策展人,策展人对这个展览的呈现观念和概念有把关,我希望展现的是品牌怎么从一个普通的东西变成高贵东西的过程。比主要是展示文化的过程。
结合当下社会背景来看,如今的中国奢侈品消费,占全球市场25%,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奢侈品消费国。“到中国去”,已经成为现在全球顶级奢侈品牌的流行口号。全球奢侈品,最近也频频在中国各大城市巡回演出。在这个背景之下, 国博选择让奢侈品进入自己的展厅,无论如何,都难脱“为奢侈品捧场”的嫌疑。
质疑归质疑,但在展览主办方看来,这并不是单纯的商业活动。路易威登品牌负责人表示,“在这样的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文化遗产的碰撞。”事实上,这也是国家博物馆重新开放后首次与品牌合作。至于为何要选择路易威登,国博负责人解释说:“不管是LV还是宝格丽,都不要把它们简单地理解成一个商业品牌或标签。如果仅仅从表面去理解奢侈品,那么LV可能就是昂贵手提包的代名词,宝格丽可能就是价值连城的珠宝。”
从两家展览主办方的回答来看,相对于国家博物馆对“钱”的回避,路易威登方面倒是坦诚一些。其相关负责人在回答媒体提问时笑谈,为了能够进国博办展览,投入了不少资金,但能在这里与更多中国观众见面,也是物有所值。
当事方当然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立场来作解释,并尽可能淡化其商业色彩。但是,无论国家博物馆,与其纠结于文化与商业的概念之中,我们倒不如面对媒体质疑时直面现实,与大家一起冷静探讨一下:博物馆到底是否可以举办奢侈品展览?国外博物馆举办的奢侈品展,又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呢?
北京第一家民营公益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副馆长高朋认为:博物馆也分好多种,一种是国家博物馆一个是地方的博物馆,无论是哪种博物馆作为博物馆和美术馆还有其他的画廊在职责上有一定的划分,博物馆起到了很重要的教育作用。特别是国家博物馆,因为我自己是在英国包括台湾和亚洲一些国家都游学过很长一段时间,我自己切身的感受就是很多国外的博物馆到周六周日的时候会免费迎接很多家长和小朋友,现场讲解对于小孩子长大之后就会有很深的印象。博物馆展览的东西也可能是这个国家的精髓,我觉得我们可以去承接很多的展览,但是要考虑一下小孩子看到这样展览的时候对他的教育是什么,到底有没有这个意义做展览。
对于国外很多的博物馆展览奢侈品,高鹏认为国外的展览主体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高鹏:国外的奢侈品有很多自己的基金会,举一个例子,像爱马仕,爱马仕有一个艺术基金会,做全球巡展或者是展览的时候虽然也出现了他的品牌艺术家,但是他会选择很多艺术家,比如说爱马仕只专著影像艺术,每一年都会在全球选择很多影像艺术家,但这些艺术家不是为了爱马仕的品牌创作的,爱马仕是真的是在赞助艺术家,所以举办展览的时候会邀请这些艺术家来做展览。展览的主题并不是为爱马仕服务的,但是他的对外宣传的口径是爱马仕基金会,这些艺术家也是顶级的大师,所以他们会和品牌有联系,跟博物馆有联系。这做起来的话更学术,而且对品牌更接近这个艺术,所以我觉得国外除了直接展成品可能会有很多的做法吧。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奢侈品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