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古宅
投资什么,能比买一栋古宅子更有品位?
在中国内地,购买古宅、名宅的富商、企业家并不在少数。比如天地集团董事局主席杨休,便藏有傅抱石故居。购入之后,他旗下的长风堂画廊,曾投入巨资,本着“复古修古”的原则,很好地还原了故居的原貌,并提供了完善的保护措施,使这一“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重新焕发了青春。
谈到古宅收藏,不得不提及黄修志,这位日本出生、加拿大长大、土耳其办工厂、北美做地产、欧洲做贸易的加拿大籍华人富商,辗转世界各国20 余年,从2000 年开始了个人收藏古宅的历史。
第一件“藏品”是苏州一座有260 多年历史的民居,因城市改造将被拆除,黄修志觉得可惜,于是高价将这栋古宅买了下来并修缮完整,从此以后,黄修志对老宅的收藏便一发不可收。
他在接受媒体访问时如此描述自己收藏古宅的狂热:“我有江浙一带所有负责老房子拆迁人的电话,每当有老房子要被拆除,他们第一个就会想到给我打电话。而我也是唯一会买下整栋的人。”黄修志最得意的收藏,是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浙江海宁旧居,距今已有480 多年的历史。
作为稀缺资源的古宅名宅,毋庸置疑地成为豪宅投资市场的翘楚。然而,收藏古宅并非一劳永逸的投资,曾有不少富豪抱着坐享其成的心态购买古宅之后,不仅没有投入资金及时修葺,反而不合理地加以使用,从而导致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发生,悔时晚矣。事实上,藏家只有针对古宅的自身特点,在遵循“恢复原貌”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功能、空间等元素,悉心修复与重新设计,才能让手中的古宅焕发生机,价值倍增。
2004年,扬州市民陈先生有意将位于扬州明清古城的400多平方米私宅外卖,他家老宅因与许多历史名人有关而价值倍增。售房消息一传出,就有不少应者,最高出价已达80万元。
更早之前,历史文化名城苏州2002年起有条件出售古建筑的消息经媒体发布后,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有购买意向的境内外人士络绎不绝。
“2005年前,我是明清家具、建筑构建的收藏者,但随着媒体陆续报道古宅买卖的消息,我也开始关注古宅买卖的动向起来。”义乌市艺术品经营协会秘书长俞锋说,“古宅买卖,一方面是满足了既有复古情怀、又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家的收藏爱好,另一方面,也是民间自发的、对古宅文化的一种保护与传承。”
俞锋说,大约10年前,浙江就出现了民间资本对古宅的拆装出售和异地重装。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拥有雄厚资金的企业家、商人,开始将眼光投向古宅买卖上。
近日,义乌北苑街道有两套古宅准备出售。义乌商人王文辉介绍,这两套古宅建于清朝末期,面积分别为280平方米和200平方米,心理价位分别在40万元和10万元左右。目前,已有多位投资者去看房子。
“就个人而言,我并不鼓励民间资本介入古宅投资领域,这是一个尚未健全和成熟的产业。”针对义乌、东阳等地近年来出现的古宅投资风潮,俞锋如是说。
“如果在5年前,这两套房子的价格不会超过5万元。”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称,像这种将要拆除的房子,因为没有文物保护价值,能卖掉当然要好于直接拆掉。至于其最终售价,该人士坦言,全凭购买者的眼光和谈判经验而定,通常会在30万~60万元之间。
古宅价值的判断有很大的弹性,这一点类似于奇石交易,没有一个固定的参考标准。但最基本的情况是,知道古宅出售信息和看房子的人越少,出手越快,越可能以较低的价格拿下。
一直活跃于古宅投资市场的朱永庆介绍,他近期花80万元买下的一套古宅,在4年前仅为18万元。近几年,古宅数量相比投资者的数量更为稀缺,这决定了其价格快速上涨。
他说,一方面,部分古宅不具备文物价值,被文物管理部门视为“鸡肋”,不可能投资修葺;另一方面,民间资本充裕的义乌曾有超过200人的古宅投资群体,除本省外,福建、广东、江西、安徽等地,都有古宅投资者的身影,民间资本无形中放大了古宅的价值。
投资古宅遭遇办证难
房先生在海外有十几家公司,不过近来,他公司的主业已经交给职业经理人来打理了,他就一门心思地研究老房子。在他看来,老房子虽然很旧,但是具有历史和人文价值,如果眼光独到的话,是非常具有投资价值的。也就是因为这个爱好,圈里人都叫他“老房”。
随着在古宅投入的增加,老房感到有些吃力了,在收藏古宅上,他已经投入了数亿元。圈内人士在做收藏的同时,也做投资,这样滚动起来才具有长远的发展前景。于是,老房开始做些投资生意。
刚入行那年,老房满腔热情,只要看到喜欢的、有价值的古宅,就收藏。在扬州,他看中了一套50年前的老宅,对方要价400万元,明显高于同类市场价格。但是老房认为这套老宅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而且是扬州历代名人的古宅,所以没有任何犹豫,就成交了。
转眼两年过去,这套房子涨到700万元。更没想到的是,卖家看到房子猛涨,后悔了,凭着自己仍持有的产权证跟老房打官司,要索回房子。虽然老房有买卖合同,但“竞争”不过产权证,老房这次吃了一个大亏。
以后,老房多了一个心眼,适应了中国房产买卖的特色,一定要把产权证过户到手,才肯交易。可是,当他又看中江苏一古镇上的老房子,发现这个“房子”只是一套房子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住着其他人。也就是说,这套房子属于两户人家,只有一户肯过户,这样老房不知道能不能办产权证。
古宅投资有多个误区
资本唯利是图的本性将各种古宅都列入交易范畴,导致行业略显浑浊。俞锋说,目前古宅投资存在多个误区,在古宅分解的原料、建筑风格、年代与雕工等方面,争议也从未消停过。“正如良莠不齐的徽派建筑走火古宅投资市场,有显行业急躁的表象,至于这样的古宅能否代表义乌特色则显得次要了。”
“古宅投资的流通性太差,受空间和政策的影响大。”义乌收藏行业协会的相关负责人表达了对此类边缘艺术品的投资忧虑。他指出,对古宅有需求的多为经济发达地区,以义乌为例,土地供应紧张,寸土寸金,根本无法满足投资者复建古宅的心愿,收来的古宅被套牢很正常,如果一定要兑现的话,那也得需要一个正规交易的平台,这几点都很难做到,这类艺术品的交易风险就过大了。
收藏投资古宅并不易
除了现成没拆的古宅,大多数人投资的是一些拆后古宅,他们将拆除部分全部买回家,放到自家仓库里,找个合适的地点将古宅异地复建。
在建筑比较发达的地方,会有专门的拆除工人,他们把老房子的砖块、所有的木结构一一拆卸下来,码好,再用卡车运回。“一座稍微大的宅子,怎么也得二十几卡车。”于是,这些老房子从外地“飞”到投资者的居住地。
“这是一本难念的‘古’字经。”对于古宅收藏热潮,俞锋却表示,他并不提倡对其进行收藏。
古宅买回家后要进行重建,如果是残破程度较高的古宅,还要组织人力进行修缮。“这部分的花费,约为购置价格的1.5倍左右。”俞锋说,这部分花费巨大不说,古宅到底往哪里造,也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我的5座古宅,目前还存放在我的仓库里,现在也找不到可以让其永久复原的场地。”
而另两位投资客王文辉与朱永庆也表示了同样的担忧。“义乌寸土寸金,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来存放古宅,就算是临时仓库,也要足够大、足够宽敞,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很难做到。这是古宅买卖的最大瓶颈。”朱永庆如是说。
“为了得到地皮的这一批义乌人,对古宅并不懂行,也没有收藏愿景,可因为看中了这一股投资热潮而跟风,走南闯北去收房。”朱永庆坦言,一些商人不懂什么叫好的古宅,就到江西、安徽团购,市场一下子被哄抬上去,却忽视了对工艺、对人文历史的要求。“佛堂古镇计划的思路值得提倡,但投资客的投机行为,不仅称不上是对古宅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反而加剧了历史文化的流失。”
此外,“古宅买卖虽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但是对其真正的价值却还未有一个标准,简单来说,就是古宅的交易还不够成熟。”俞锋说,目前有农户对古宅待价而沽,而也许他本身并不了解自己的房子到底值多少钱。
投资瓶颈尚难打破
买得起老宅的,都是有一定资金实力的生意人。不过,跟早先比,现在热衷收古宅的人已经“知难而退”了不少。
数据显示,两年前,活跃在古宅收藏领域的义乌商人大约有200多个,现在只剩下几十名了。“现在还在做的人,都是相对有条件,和对古宅有一定认知度的人。”
另外,经过这几年的市场交易,老房子的价值越来越被重视,价钱也一路攀升。“要想再像几年前,花几万元买幢宅子,根本不可能了。”
“古宅投资的流通性和渠道都不够畅通,受迁建所在地空间和政策的影响很大。”义乌收藏行业协会的有关负责人认为,这种尚处于边缘化的投资艺术品,短期内很难形成稳定的交易市场和规模。
业内人士分析,对古宅有需求的多为经济发达地区,像之前的广东和现在的义乌,这些区域往往都有土地指标紧张、寸土寸金的现实问题,当一块土地的价格超过一幢古宅时,逐利的投资者势必会改变投资目标,否则就会面临套牢的尴尬。另外,古宅价值缺乏统一的评价体系,如断代、风格、木雕、材质等都会影响其市场价格,没有成熟的估价标准,不利于古宅以投资艺术品的身份登上大雅之堂。而且,真正有价值的古宅有可能达到文保标准,私下购买容易触及法律问题。这些瓶颈不打破,古宅投资的前景很难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