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收藏课堂,我们有幸见到了柳州收藏家胡柳平族谱收藏品中珍贵的孤本和独本,了解到族谱收藏的含金量所在。而胡柳平的收藏品中,与族谱具有同等含金量的则是老相片收藏。
照片是凝固历史
与族谱通过文字记录历史不同,相片通过静态影像记录凝固的历史,胡柳平说,就像是对于没有见过火车的人,与其长篇大论描述火车是什么样,还不如将照片拿给其看来得直观,老照片的魅力,就是通过照片的影像,可以穿越时间了解过去岁月发生的点点滴滴。
胡柳平的照片收藏以清朝和民国为主,形成这种收藏风格的原因,缘于世界照相术的发展历程。
照相技术是1839年由法国人达盖尔发明的,随后传入中国。最早沥青版,其后是水银镜面版,这两种影像一见阳光,就会马上退色,且曝光时间需10多分钟。其后是材质更为普遍的铁片照片,但同样存在见光退色和曝光时间过长的问题。到了19世纪六十年代,纸质相片鼻祖“阿般文体”照片面世,感光层由鸡蛋清和化学品合成,由于制作不易,当时纸质相片很薄,保存更难,因而目前存世的“阿般文体”老照片并不多见。
胡柳平拿出10多帧清代仕女老照片自毫地表示,这些都是难得一见的“阿般文体”清朝老照片。老照片依照当时的习惯,以国画中白描的手法加了重彩,晃眼一看以为是彩色的白描国画,待仔细一看,照片中人的五官、服饰线条,以及背景中桌椅等摆件,这些灵动的细节只有相片才能清晰捕捉。其中一帧老照片中,一位妇女端坐着靠背椅子凝望着镜头,相片清晰可见靠背椅明显带有欧式风格,也从表明当时欧洲列国对中国民间社会的影响。
到了20世纪初,现代纸质相片出现,但受经济条件制约,照相并不是容易的事,普通老百姓照相时都会细心打扮一下,再前往相馆。而相馆为了显示重视,一般都会为顾客装裱相片,装裱用的硬纸壳表面还会绘制不同的图案和花纹,一些精明的相馆还会在硬纸壳上标注自己的名称、地址、电话等信息。
虽然照片承载体有所不同,但随着摄影技术一路走来,如同绘画艺术一样,在如何构图,如何把握光和影的协调等追求美感上都成为每一名摄影者的追求,每一张老照片都是艺术的承载体。
老照片是收藏主体
胡柳平收藏的照片都是老照片,大多以人物为主。
那么,什么是老照片呢?胡介绍,国内外定义标准不尽相同。国外的“老照片”大都指的是1953年之前的作品。国内对于老照片定义的时间界线不明确,其中著名《老照片》丛书认为应以20年前为界,即把20年以前的照片定义为老照片。而他则较为灵活,将1949年之前的照片作为老照片研究对象。
目前胡柳平收藏的老照片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晚清作品,指从摄影术进入中国开始到民国建立之前,即1850年到1910年之间的照片。由于摄影技术及物质许可等方面的限制,这个时期的作品主要是人物肖像,风景、反映民俗风情的作品很少见。二是建国以前的作品,即从1911年到1949年之间的照片,这些作品称为民国作品。民国时期老照片题材较之以前的作品丰富了不少,但也以人物肖像为主,比如此时期京剧等戏剧名角名伶们的照片,开始被喜欢他们的追星一族购买收藏。
由于摄影技术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照片的数量,因而民国时期的作品整体价值要低于明清时期的作品。
不过,胡柳平认为,收藏市场兴起老照片收藏虽是近几年的事,但随着一些品相好有时代背景的老照片的市场交易价格不断上涨,想要寻找有收藏价值的老照片也有了难度。
如今想要在老照片收藏中有所突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历史知识的积累,老照片反映的是凝固的历史,如果对历史一无所知,往往就会错失良机。有次前往山西“淘宝”时,胡发现有一张标志着“北京大北”字样的民国老照片,虽然相片只是普通老百姓的家庭照,单从市场价值上看并不高,但因是中国最出名的北京大北相馆拍摄的相片,收藏价值就提升了一个档次,于是胡如获至宝地购买了这帧相片。
其次,要有计划地做主题收藏,比如胡柳平就做了几个关于现代人物小品的系列收藏,其中一名先后在广州、山东、桂林等地留下身影的女军人,虽然我们并不认识她,但通过30多张老照片,将这名着装不同的女军官从1938年到1969年的身影很好保留了下来,清晰看到岁月在她身上留下的痕迹。因为具有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市场价值也就会相应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