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姚书文是新疆目前唯一专门从事泥塑文物修复的专家。亚心网记者 朱翊 摄
图为姚书文在修复文物。亚心网记者 朱翊 摄
图为工作中的姚书文。亚心网记者 朱翊 摄
亚心网讯(记者 朱翊 郭玲)5月1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展厅里,一拨拨观众从一尊唐代彩色泥塑天王俑和一批泥塑骑马侍女俑身边经过。这尊从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高约80厘米的天王甬,穿越一千年历史尘埃,站在展厅里,披甲登靴,凝眉怒目,旁边的几位唐代泥塑骑马侍女俑,衣着光鲜,面带微笑,似在打量众生。不少游客经过展区时,无不驻足惊叹,这些美轮美奂的文物,为何历经千年风采依旧?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不少市民和游客选择去博物馆里探古寻幽,他们并不知道,这些精美的泥塑文物事先经历了一个“文物医生”4个多月的精心修补才,他就自治区博物馆技术部主任的姚书文。
姚书文,56岁,是新疆新疆目前唯一专门从事泥塑文物修复的专家。将残缺不全泥塑文物复原,这一工作他干了30多年。手中每一件文物的重生,都让他与历史进行一次隔空对话。
文物修复就像做手术
在自治区博物馆后院一幢灰白色楼房3楼靠窗的一间房间,穿着藏蓝色长褂的姚书文,正在小心翼翼拼对着手中几片破碎的绘着花纹的“土疙瘩”,这是一件碎了的彩色泥塑仕女俑,他要将这个唐代美女复活。
他面前工作台上摆满了各种器具碗、碟、瓶,勺,以及刻刀,毛笔,颜料,书籍....。。
他说,拼接这个唐代美女难度并不大,在他为期30多年的文物修复工作中,难度最大,修复时间最长的就属展厅里摆放的那个唐代彩色泥塑天王俑了。
当时,出土的唐代彩色泥塑天王俑有两个,都是残缺不全,他和同事将两具俑相互参考,给只有头、身的天王甬按上胳膊和腿脚,而给有腿和身躯的天王甬复制一个头和“假肢”。
“接肢手术”完成后,用特殊材料将缝隙填平,再用矿物原料进行着色。经过一番修复“手术”,“假肢”与原件浑然一体,外人很难看得出来。
因为材质、气候等原因,当年修复天王俑的土是专门从交河故城运来的,而打磨用的沙子也是从沙漠深处采集的细沙。
文物修复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知识和技能。“就拿泥塑文物修复来说,简单的步骤是:残片的渗透加固,粘接,补缺,上色做旧。但细分起来,这里涉及到的学科很多,除了最基本的考古知识,还要懂历史、美术、化学、雕塑、翻模等等”。“当一件缺胳膊少腿面目全非的文物送到你面前,我就是一个外科医生,给文物安"假肢"、换"器官"、做"手术"。”姚书文说。
修完馆藏文物需要300年
因挖掘出土的文物,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破损。在新疆,这些破损的文物都会汇聚到自治区博物馆里来。
据公布的资料显示,自治区博物馆有4万余件藏品,而实际展出的各类文物只有4000多件。庞大的文物数量与稀缺的专业修复人员之间的“不对称”,让新疆大量精美文物难展雄风,更多藏品放在仓库,“排队”等待修复。
另据近年一项全国馆藏文物腐蚀调查统计,全国文物系统2000多万件馆藏文物中,70%—80%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问题。而全国承担文物修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仅有500余人,修复全国现有的破损文物,需要上千年。
2010年下半年,自治区博物馆成立了新疆馆藏文物修复保护中心,专门用以修复泥塑,陶器,瓷器,青铜器,书画,木器,纺织品等受损文物的修复工作。
自治区博物馆副馆长玛依努·吾甫尔介绍说,博物馆现有14名文物修复人员,可以独立完成修复工作的只有6人。“一件文物根据其破损程度,修复的难易程度,修复时间有长有短,最快的也得几天,难度大的要几个月,甚至数年。技术部仅6位能独立完成修复工作的专家,分别负责泥塑、书画、青铜、纺织等方面的修复工作,每人每年平均能完成20件,一年也就是120件的修复量,修完现有的馆藏文物,至少需要300年时间。”姚书文说。
作者:朱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