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成琼的作品 《和平世界》
汪成琼作品
汪成琼
本报记者崔月
生活家名片
汪成琼,41岁,紫砂名家,江苏宜兴高级工艺美术师。
他从小喜欢玩泥巴,喜欢涂鸦绘画。大学毕业后,他以流浪艺人的身份到徐悲鸿的故乡宜兴寻梦。一个偶然机会,他与紫砂惊艳邂逅,从此,他与壶结缘,与紫砂终日相伴,专职紫砂陶刻及制壶艺术。书法、绘画、雕刻、诗词、金石、陶艺,他将多种艺术融于一体,其作品在东盟博览会上被选作国礼。
他是制壶大师,也是品茗茶香发烧友。他痴迷陶泥,于万千变化中感悟禅意;他把玩紫砂,在方寸间雕绘梦想。近日,湖北茶博会在汉举行,汪成琼应邀而来做嘉宾,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汪成琼是河南人,自幼受家庭影响,喜爱美术与摄影。热爱绘画、书法的父亲,走到哪儿都喜欢带着他,耳濡目染,汪成琼小小年龄就开始做着画家梦。用树枝在沙地上画画,在院子里玩泥巴……经常将身上弄得脏兮兮的,父亲从不说他,那是一种无声的鼓励。那时,汪成琼还没意识到,玩泥巴和画画成就了他此后的人生,圆了一个瑰丽的梦。
大学毕业后,学油画专业的汪成琼抱着拜师学艺的念头只身前往宜兴。“那里是徐悲鸿的故乡,绘画氛围很浓,人才也聚集。”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在宜兴的最初半年时间里,他找不到工作,连生活都成问题。后来,他靠画油画、壁画为生,成了一名“流浪艺人”。一次偶然,改变了汪成琼此后的道路。
那是1992年的夏天,汪成琼到宜兴丁山的一位朋友家玩,无意间看到一个紫砂壶,“那是一个小陶罐,素雅的锻泥,简洁的造型,盈握在手,一股禅意刹时通遍全身。”几乎在一瞬间,汪成琼爱上了紫砂。从朋友那里他得知,丁山有陶都之称,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紫砂工艺品,那时主要销往日本和台湾。当天晚上,汪成琼就央求朋友带他去参观紫砂作品的制作过程,那时他有一个强烈的念头:只要让我亲眼看到这些精美的紫砂工艺品是如何做出来的,立刻死去也愿意。在一户制窑人家,汪成琼的心愿得到了满足。
第二天,他跑到市场上去做调查,一家家地问,一点点地记,最终他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我坚持做画家梦,成功的机会很小,如果转行做紫砂,会很快出成果。“那时从事紫砂创作的人大多数没有美术基础,经过专业美术培训的更少,而我有这个优势。”汪成琼开始帮忙村里人在壶上画画,其独到创意与美学功底让他一炮打响,很快,找上门来的人络绎不绝。画画他在行,可在紫砂壶上刻画却是生手。汪成琼夜以继日地勤学苦练,没有老师,他就一遍又一遍临摹古代名家陶刻刀法,渐渐地,单刀、双刀、沙地、阳刻等手法他都能运用自如了。两三年之后,汪成琼的陶刻在宜兴名气大增,慕名请他来刻字画的人络绎不绝。“每日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做壶。”汪成琼说,他就像是为做壶而生的一个人,开心是为做壶,壶做坏了最难过。他深知,在高手林立的宜兴紫砂行业,不付出超出常人的勤奋,就不可能有未来。
2005年10月东盟博览会上,经过中国外交部与商务部的层层遴选,汪成琼创作的31把紫砂壶被选为国礼,其中11把分别赠送给中国和东盟各国元首,另20把分别赠送给中国和东盟各国部长。
去年6月,汪成琼应泰国驻广州总领事倪蜜先生之邀,创作了一把名为《欢乐颂》的紫砂壶送给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作为泰王登基六十周年大庆的贺礼。
名气大振,汪成琼依然跟从前一样谦逊低调。他喜欢跟朋友品茗论茶,交流养壶经验,平日里挥毫作画。他说,如今才明白自己为什么如此痴迷紫砂,“它不挂釉,充分利用泥本色,温润古雅,古朴淳厚,不媚不俗。”常年同紫砂亲密接触的汪成琼,谈吐举止都显示出一种儒雅风韵。
难怪人们都说,把玩紫砂可以修身养性。温润如君子的紫砂,清新典雅的壶风,怎不叫人痴迷?
生活家分享
紫砂壶之魅
紫砂壶的好处之一是能“裹住香气,散发热气”,久用能吸收茶香,更能散发油润光泽。有人说紫砂壶愈用得久愈值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好的壶能从文静雅致中显出高贵的气质,从线条的简洁明快中生发返璞归真之遐思;从自然的造型中让人感到生命的气息。
紫砂壶之养
内修外养,兼收并蓄,才能养出好壶。外养要勤泡茶、勤擦拭。泡茶时,壶的温度较高,壶壁细孔会略为扩张,此时用细纱布擦拭氤氲水气,让茶油顺热吸附于壶壁之中,久而久之壶壁生辉。内养的关健是一壶不事二茶,这样冲泡出来的茶汤才能保持原汁原味的茶来。
养紫砂壶的过程简单,但要心平气和,急性子的人是养不出好壶的。养壶还要顺其自然,刻意养壶也是养不好壶的。一把好紫砂壶,即便壶里没茶,用热水冲泡空壶,亦有淡淡的茶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