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录像片《时间之外的两分钟》,作者皮埃尔·于热。
齐达内的一场球赛和录像艺术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带着这个问题观看录像作品《齐达内,一幅二十一世纪的肖像》,可能有助于我们厘清录像艺术的真实定义。
从前天下午开始持续到6月26日,民生现代美术馆将推出“时空之间——艺术家作为叙事者”大型录像展。包括“齐达内”在内,一共有19位艺术家的25件录像艺术作品参加展映。
所有参展的录像作品都来自法国,它们是巴黎市立现代艺术馆的馆藏。展览的策展人、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影像收藏负责人奥迪尔·布尔吕和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现代部首席策展人洛昂热利娜·谢尔夫均认为,此次展览不仅可以让中国观众欣赏到优秀的法国当代录像,也可以了解法国当代艺术近年来的发展状况。
作为公立艺术馆,巴黎市立现代艺术馆拥有8000多件艺术藏品。其中130多件录像作品,都创作于过去的15年中。“因为艺术家和藏家愿意捐赠作品,等额抵税是个很有吸引力的政策。”奥迪尔·布尔吕介绍说。让法国人感到骄傲的还有他们的艺术基金制度。巴黎市立现代艺术馆的经费来源,公立和私立艺术基金各半。而像卢浮宫那样的国家级博物馆,能享受55%的公立艺术基金拨款。这才是巴黎市立现代艺术馆以每年40万欧元的收藏经费,建立起庞大收藏的原因。此次来沪展出的录像艺术作品,只是他们收藏中的很小一部分。
撇开艺术馆运营和艺术基金制度,就艺术本体而言,录像艺术,在今天的中国艺术界更多地被视作是一种观念的载体,观看各种中国录像艺术作品时不难发现,叙事性往往退居其次。而“时空之间”将“叙事”凸显在展览的主题中,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法国艺术家的艺术主张。以“齐达内”为例,那是皇马对阵比利亚雷尔的一场普通西甲球赛,怎么看都和当代艺术关系不大。但艺术家道格拉斯·戈登和菲利普·帕雷诺以17台35毫米胶片摄影机,同时捕捉着球场上齐达内的一举一动,比任何裁判都要明察秋毫。两位策展人认为,这是油画一般的动态肖像,结合齐达内本人内心独白的字幕,呈现出这位超级球星的身份“因为成千上万的观众而分裂了、融解了”,所以他是21世纪中一个“无法定位的客体”,一个“并非单数的肖像”。
在于连·迪斯科里的录像作品《马拉松人生》中,一位年轻人在跑马拉松,颤动的影像看上去完全像由外行人拍摄。长跑者独白,以此为自己作伴。他回忆起各种童年糗事、生活片段,随着影片的进行,我们终于明白跑步所昭示的正是一个人一生的起落。疲倦越甚,节奏越慢。艺术家并非试图给出一个苏格拉底式的隐喻,而是对这个大汗淋漓的奔跑者随着逐渐减少的时间而相应减少努力的提议。
从这些法国艺术家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他们似乎认为叙事才是录像艺术的本质。但也可能因为他们是法国人——如两位策展人和批评家让-马克思·科拉尔所言,他们受到了萨特、福柯、德里达、德勒兹等人的深刻影响,他们在巴黎这样的特殊艺术地貌中,生产了大批优秀的实验作品。这群艺术家与1970年代的理论思潮和艺术创作有着紧密关系,是“法国理论”的间接“遗产继承人”。他们的作品所具有强烈的“实验”性,具有“新小说”意味,他们和“新批评”以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叙事实验之间关系紧密。于是,展览的意义也在于重新建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理论时刻与法国艺术场景之间已经中断的关系,建立这一代艺术家与前一代或后一代艺术家之间的传承。
这样的传承和关联对于法国艺术十分重要。因为“美国无处不在”,奥迪尔·布尔吕介绍说,商业电影席卷全球,好莱坞横扫世界,巴黎也已经被占领。而在网络时代的巨大影响之下,法国年轻艺术家对录像的兴趣减少了,他们更多地转向了多媒体艺术的创作。而立足于“个人经验”的叙事风格的艺术必须有所保全,这是“法国文学和录像艺术的传统”。
今天,席卷世界的好莱坞电影,甚至塑造了当代人的感性模式,什么是浪漫的,什么是令人动容的,几乎都已经有了标准的范式。于是,面对展厅里那些动辄十分钟以上的录像作品,观众不再耐心。这种对法国艺术状况的描述,和上海双年展期间导演王小帅的描述几乎一样。这确乎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因此,民生现代美术馆希望借助系列录像展,让观众重新认识录像艺术的价值。接下来,还将有“张培力回顾展”和“中国影像艺术二十年”等重要展览,这将是中国艺术界首次全面和认真地梳理影像艺术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