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年前的一天,明代南京人顾起元在其家附近童家巷一条水沟里发现了断碑一片,他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钩沉索隐,辨识出早已失传的南唐真迹。南京作为六朝古都,虽历经战火,但历代遗留下来大量精美的碑刻,堪称“历史日记”。昨日,《南京历代碑刻集成》终于面世,在南京玄武饭店举行了首发式。
带标点的古碑文(右)。
厚重:
昨天上午,刚刚从印刷机上下线,留着墨香的《南京历代碑刻集成》摆上了新书首发式的展台上,记者上前拿起一本提了一下,估计重达20斤。“因为南京历史厚重,所以这部书同样厚重。”看着这部学术成果,负责领衔编撰的南京市文物局杨新华副局长激动地连称:“不容易呀!”谈起碑刻的编撰起因,他说是5年前提出,凝聚了几代学人的梦想。“此次出版的这部碑刻,从汉代《校官之碑》一直到民国的《兜率寺石刻》,收录了236件碑刻,300幅拓片。这是至今,南京碑刻拓片最全面的一次展示。”杨新华说。
内容:墓志占相当大数量
杨新华告诉记者,这次收录的碑刻很大部分是新发现的,比如大报恩寺遗址出土的“天禧寺地宫碑刻”。过去认为郑和下西洋,有些文献记载当年只能建造2000料的船舶,而“都知监太监洪保寿蔵志”铭文证实,5000料的大船并非传说。另外,有的碑刻还解决了南京的老地名的疑惑。记者发现,在碑刻拓片中,墓志占了相当大的数量,考古专家王志高研究员透露,其中相当一部分以前从未公布过。这批墓志的公布,将解决一些重大问题。
在这部碑刻集中,记者翻到了徐达墓“御制中山王神道碑”,仔细辨认发现,这块碑文每句话后面都加上了断句的圆圈,堪为罕见。对此,与会学者称民间曾有两种说法:一是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赐给开国功臣徐达一副对联: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徐达死后,他又亲自撰写了徐达墓碑碑文。其实碑文是由他的手下“秘书班子”代劳的,“秘书”怕皇上审阅时读不通,于是便加上了圆圈,便于皇上断句。而刻碑时,石匠看是皇帝御笔,哪敢擅自改动,于是连标点也一并刻上。另一种说法认为,农民出身的朱元璋不因循守旧,打破传统,自加了句读。专家认为,这都只是民间的传说而已,没想到这块600年前的碑刻给专家学者们提出了一个难解之谜。
问到目前南京碑刻的保护情况,杨新华感到任务艰巨,他说,“历史上有这样的习惯,拓片一次,就把碑刻中的字砸坏一个,意味着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第二次文物普查时,还能看到好几百块碑刻,到第三次普查时,只有200块左右了。其中有酸雨的侵蚀,更有人为的无知和破坏。”有学者提出这部精装本560元太贵,能否再出版一本普及本,南京大学历史系蒋赞初则进一步提出建议,再出版一部《南京科举史》,留住南京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