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菏泽元代古沉船发掘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考古人员在整理出土文物时,在一堆粘在一起南宋古币中,意外发现一枚元末货币——“至正通宝”。根据这一发现,古船沉没时间可精确至元末1350年至1368年之间。
据了解,“至正通宝”铸于元顺帝至正十年,也就是公元1350年。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多种面额,与纸币“至正交钞”同时通行。“至正通宝”在我国钱币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元代以纸钞作为主要货币,铸币并不多,而且除八思巴文货币外,汉文铸币数量更有限。
11月8日,有中国本土“华尔街”美誉的广州市淘金路金融新地标亮相,其标志性雕塑就是“至正通宝”铜币以及铜算盘。在“银行多过米铺”的淘金路上,一百多米的路段汇集了国有商业银行及外资商业银行共14家金融机构。淘金路把直径1.6米的“至正通宝”铜币作为标志性雕塑,可见“至正通宝”在国人心中的地位。
古币牵出元朝“末代皇帝”
随着“至正通宝”的浮现,一个历史人物也引起了考古专家和历史学者的关注,他就是元代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
很多历史学者都对元顺帝做过研究,倒不是因为他有多大作为,只是由于他处境非常特殊。元朝一共有11个皇帝,第一个皇帝世祖忽必烈从称帝之日算起,在位34年(之先的12年不称元朝)。之后的9个皇帝一共只经历了38年。元顺帝在位35年之久。在这35年内,元帝国由一个无可奈何的局面终至土崩瓦解。
1351年农民起义爆发,战火蔓延数省,南北交通阻断,海盗又阻断海运。元代最后十年,宫廷斗争激烈,危机四伏,能作战的将领多被处死,最后明军北伐,如摧枯拉朽。直到通州失守,元顺帝才夜半打开大都(现北京)的建德门北逃,这是1368年,也是明洪武元年。明朝认为元顺帝在国破家亡之际,不背城一战,而是率领官僚、眷属决心逃窜漠北,是为“顺天命”,所以称他为元顺帝。
有专家提出,元顺帝不战而逃,给各地节节败退的元朝官僚们一个提醒:既然大势已去,还不如放弃抵抗,逃亡保命。
沉船或为元末社会动荡物证
那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元末官府横征暴敛,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天灾人祸频繁,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最终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各地元军相继被各路起义军击溃,各地官僚机构被摧毁,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割据状态,到处刀光剑影,尸横遍野。
历史学家分析认为,沉船事件就发生在这个大背境之下,各地元朝官僚纷纷携家眷财物向北逃难,但最终的目的地并不是元大都(现北京),而是和元顺帝一起,逃往漠北。
在菏泽古河道沉没的古船上,乘坐的应该是逃往漠北的元代官僚,甚至有可能是皇亲国戚。专家推测,从出土的文物等级来看,船主的身份非常显赫,当时的逃亡场面应该非常壮观,甚至不排除是一支船队,并且应该有护送船支的军队。
根据有关史料分析,对这艘大船发动袭击的,极有可能是红巾军。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民间秘密团体白莲教领袖韩山童及其门徒刘福通,利用政府征发农夫15万人修治黄河、农夫不堪元官吏欺凌和沉重劳役的情绪,进行反抗元朝的组织活动。由于消息走漏,韩山童被俘遇害,刘福通逃回颍州(今安徽阜阳),五月刘福通率众起义,以红巾裹头,称红巾军。尔后率部相继攻克河南、山东多个地方,队伍迅速发展至十余万人,而当时活动在菏泽一带的义军均属红巾军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