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抢救、保存和整理一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古籍文献,由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携同凤凰出版社、巴蜀书社策划出版的,被誉为“一套真正代表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中国民间四库全书”——《千年藏书大典》近日隆重推出。据出版方介绍,此工程将持续10年,耗资2000万,而且推出的古籍文献非常珍稀,国内只有寥寥几家公共图书馆有馆藏或者不全。
《千年藏书大典》一经推出,就得到了众多古籍专家的全力支持。在日前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上,国家图书馆文献首席专家、全国古籍保护所所长李致忠,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韩格平,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黄爱平等分别就该套书的史学价值及古籍保护问题进行了讨论,高度评价了该套书出版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之所以称誉此工程为中国民间“四库全书”,是因为该套书收录的古籍文献与《四库全书》收集的已成书的各种典籍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自古以来,民间修书藏书与官府藏书一直并驾齐驱。中国古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官方大规模修书藏书要数清乾隆年间纂修的《四库全书》。全书历时十年编纂而成,分藏七地。共分经、史、子、集四部,计收书3500余种,79300余卷,36000余册,逾10亿字。《四库全书》收录了清乾隆以前中国重要的典籍,代表了当时学术的最高水准,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文化工程。
继《四库全书》编纂之后,国家再也没有余力去实现《四库全书》那样的浩大工程,但是,民间藏书、刻书还在继续。一批著名的藏书家继承我国自古修书刻书的传统,将绝大多数《四库全书》没有收录的珍贵书籍收藏起来,汇以私家典藏的孤本、珍本,一依原典,按类汇编成书。这些典籍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原貌,享有盛名者络绎不绝。如毕沅《经训堂丛书》、卢文弨《抱经堂丛书》、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张海鹏《学津讨原》、黄丕烈的《士礼居士丛书》、孙星衍的《平津馆丛书》等等,至今仍为学界所重。这些书籍所包含的许多内容远非官修《四库全书》所能具备,它们成为了《千年藏书大典》编纂的蓝本。
《千年藏书大典》的出版工程极为浩大,全套典籍精选了清代六大著名藏书家毕生刊刻、收藏的典籍,计101种。此次前期先行推出六种,包括《后知不足斋丛书》、《藏修堂丛书》、《文学山房丛书》、《海山仙馆丛书》、《平津馆丛书》、《功顺堂丛书》。
《千年藏书大典》以民间、私人藏书为底本原貌影印,不经任何删减、篡改。收录史料的范围之广、数目之众、内容之丰、价值之大,皆堪称空前。如《海山仙馆丛书》刻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该书共56种485卷,分经、史、子、集四部,有的书未可全,共100册。难得的是,潘仕成在丛书自序中提到,要选择前人著作中有益于实用,探讨学问以及刊本较少的印行于世,除收入经史笔记著作之外,“收入其术数、医药、调燮、种植、方外诸家者流,亦有可观不妨兼采,惟游戏无益之作,文虽精妙,多从刈爱”。因此,丛书中还收入西洋译著《几何原本》、《同文算指》、《圜容较义》、《勾股义》等等。这套丛书讲究实学,博采中外,体现了岭南开风气之先的文化潮流,对于研究当时的思想史意义以及学术史意义非常重大。即便如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潘祖荫,在其编辑《功顺堂丛书》时,也收录了《平定罗刹方略》,详尽记载了与俄罗斯争端的史实,价值颇高。
中国古代自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以来,宋版珍藏书籍不仅受学界推崇,更为收藏界所重。清代纂修《四库全书》时,诸多宋版书被篡改,很多学人难以一睹宋版书的面目。但是,诸多宋版书却为私人藏书家珍藏,并以此刊刻付梓。由此,《千年藏书大典》的付梓,使一些珍本、孤本得以流传至今,对文献学等方面的研究和国内古籍文献的收藏利用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