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圆明园、秦始皇陵一道成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本月9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浙江省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北京圆明园、陕西秦始皇陵等12个项目名列其中。6天之后,来自中国考古学界的近40位专家学者,围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大遗址的考古及保护话题,聚集良渚,进行了为期三天的热烈讨论。
良渚遗址发掘出来的文物一直是考古界的关注焦点
除了“大遗址考古与大遗址保护”学术研讨会,2010“良渚论坛”还有多项丰富多彩的活动。10月29日,“良渚论坛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将在良渚博物馆举行,现场将会展出100位国内著名书法家的名作;10月30日至31日,海峡两岸的文化创意产业权威人士将举行“良渚论坛两岸文化创意十人谈”活动,文创产业的活跃人士如杨渡、张晓明、石大宇、易介中等都将陈述他们眼中的“创意良渚”;10月30日,良渚玉文化产业园将举行开园仪式,多位国内的玉雕大师将入驻园区,当日下午还将有精品玉器拍卖会,据主办方透露,届时 “中华玉”将向世人揭开神秘面纱。
良渚遗址在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后,该如何平衡考古、保护与开放的矛盾?是不是所有的大遗址,都适合做成“考古遗址公园”?以考古为中心“遗址”和以游客为中心的“公园”,究竟会不会产生矛盾?在为期三天的“大遗址考古与大遗址保护”学术研讨会,嘉宾们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考古遗址该不该“公园化”
来自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张涛提出了“考古遗址该不该公园化”的问题。他表示,在考古界,很多人认为“遗址公园化是一种有害于文化遗存的做法,把一个个遗址变成了俗不可耐的公园”,但哲学家蒲陀罗曾在巴黎对梁启超说:“一个国民,最要紧的是本国文化发挥光大,好像子孙袭了祖父遗产,就要保住它,而且叫它发生功用。就算很浅薄的文明,发挥出来都是好的,因为他总有他的特质。把他的特质和别人的特质化合,自然会产生第三种更好的特质来。”
张涛还以湖南的炭河里遗址为例,原先该遗址面积有15万平方米,后来由于河水冲刷,仅存2万3千平方米。此外,村民大量的挖沙取土对遗址和周边环境也造成极大破坏。“如果一味原封不动,让‘大自然改变它’,不加以主动保护,那么不用多久这个遗址就会消失在大自然的‘伟力’之下。”
考古遗址能否“复原”和“仿建”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唐际根在发言中表示,目前,国内的考古学家普遍反对在考古遗址上“复原”和“仿建”,但就他看来,遗址需不需要一定程度的“复原”和“仿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唐际根表示,需不需要“复原”和“仿建”,得看这个遗址目前的遗迹能不能兼顾有形价值和精神价值两方面。比如圆明园大水法残留的堆积状况,本身就“见证了屈辱的历史”,因此就没有必要去复原它。而印度的努毗尼精舍如果仅仅是以废墟的形态存在,到访者可能感觉不到宗教力量的存在,但若根据发掘结果将这座建筑予以“复原”,到访者便很容易从气氛中找到神圣的宗教感觉。
遗址保护,需要循序渐进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斌在会上透露了良渚遗址考古的最新进展。在离良渚古城约7公里的彭公一带,发现了良渚时期的类似水坝遗迹。通过对岗公岭遗址的进一步调查,发现其采用了下部用草裹清淤泥,上部用黄土的堆筑营建方式,现在,基本可以确认该水坝遗迹为良渚时期营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刘斌谈到,对于良渚遗址的保护,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上世纪90年代,良渚一带成为大上海建设的重要石料来源地,良渚遗址的北侧同时开采的大小石矿有30多家,使得良渚每日笼罩在炮声和粉尘中,直到1999年,国家文物局专门致函浙江省政府,指出“良渚遗址是我国和人类罕见的珍贵历史遗产,具有突出的重要性”,良渚遗址的保护才走上了正确的轨道。2000年浙江省政府关闭了周边数十家石矿,2001年设立了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2009年,良渚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启动。今年,遗址公园获得批准,良渚遗址的考古与保护进入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