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故里传七夕 中华瑰宝出南阳
http://www.socang.com 2010-08-17 09:48 来源:
南阳盆地是一片肥沃的土壤,这里曾孕育出原始的农耕文明,培育出了中华瑰宝——南阳黄牛。南阳黄牛文化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数千年前,在此居住的先民就开始驯牛养牛用于农田耕种,开创了农业发展的新纪元。肩负着耕耘挽车重任的南阳黄牛,为南阳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更遗留下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脍炙人口的百里奚“饲牛拜相”故事、由“牛郎织女”传说衍生的七夕节和汉画像中的《斗牛图》等,见证着黄牛与南阳的深厚渊源。牛文化如此深厚广达,已融入了南阳人的血脉,并代代相传,奋蹄向前、无私奉献的黄牛精神也成为南阳人的写照。
黄牛牵出 七夕红线
“牛郎织女”这个千古传说孕育于汉水流域深厚的文化土壤,定型于南阳,因汉朝的兴起而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珍藏于南阳汉画馆的《牛郎织女》汉画像石中,牛郎所牵之牛具有南阳黄牛的体貌特征,应当是一头“南阳黄牛”。黄牛正是牛郎织女传说中的主要角色。
居“汉水之北”的南阳,枕伏牛而蹬江汉,襟三山而带群湖,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文化积淀深厚。如此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是形成“牛郎织女”传说的重要条件之一。
现代诸多民俗类出版物,大都记载“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南阳,如海燕出版社1997年版程健君的《民间神话》中有“牛郎是南阳县桑林人”之说,宗教文化出版社的《节俗》和三峡出版社的《中华民俗艺术大全》中均记载“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
由“牛郎织女”传说衍生而来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俗在白河两岸盛传不衰,并独具南阳地方特色。其表现形式有祭祀、庙会、食俗、婚俗、丧俗、儿歌、民谣、民歌、鼓词、游戏等。根据《明嘉靖南阳府志》、《南阳民俗》等史料记载,明初,南阳“七夕”仍很盛行,流传“年年有个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等俗语,这天各戏班子公演《天河配》。七月初七不仅传承着“炸巧果”、“乞巧”、“祭祀”等习俗,在这一天早上,老人还要把报晓的公鸡杀掉,怕它提前报晓而缩短牛郎织女相会的时间。
时至今日,一年一度的各种民俗活动使南阳黄牛文化得以传承延续。
2007年七夕节,成千上万的人拥向牛郎庄,探寻牛郎织女遗迹,向牛郎织女祭拜祈福。当天,由宛城区政府等联办的首届“七夕文化节暨万人相亲大会”更是取得圆满成功。
每年的二月初七,在南阳城西二十里的桑庄,由村民自发组织的“牛郎织女故里春会”,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家族世代操办春会的老人魏文章讲,春耕即将开始,乡亲们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祈求风调雨顺举办一年一度的春会。春会连续三至五天,有戏班子、黄牛交易、物资交流及民俗活动,充满了乡村泥土芳香。在这期间,更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依依难舍。在2007年的春会上,著名作家二月河也欣然成为“桑林荣誉村民”。
在千余年的传统农业耕作中,牛是不可或缺的代力工具,是财富的象征,因此,牛也被赋予了神圣的光环。在古代神话里,牛总是与神仙相伴,被人类涂上了神的光辉。这样的安排似乎在说明:正是耕牛托起了人类现实社会的生活和精神生活世界。牛早已悄悄地融入南阳人精神精髓里。汉画像中,黄牛高耸的脊背、尖锐的犄角、躁动的四足给人一种充满活力的势不可当的感觉,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强烈地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牛车拉动 南阳农业文明
据考证,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南阳就已出现了原始畜牧业,考古专家在对淅川县下王岗古村落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中古时期的牛骨标本。这些牛骨与原始牛骨骼相比,已有明显区别,证明牛经过长期的饲养驯化。
在南阳出土的汉代文物中有大量的铁犁、铁铧,充分证明那时南阳牛耕已很普及,黄牛已成为“农耕之本”。春秋时期,齐人宁戚就曾著《相牛经》,对黄牛的选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秦国著名的大夫百里奚就在南阳养过牛,秦穆公从其养牛之道看到了他的治国才能,拜他为相,实现了秦国强盛,演义出一段“饲牛拜相”的千古佳话。
闻名于世的南阳汉画像石上,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牛形象占据了重要位置。汉画像《牛郎织女》、《斗牛搏虎》、《牵牛》、《骑射奔牛》等作品,还原了古代南阳从事黄牛生产、畜牧、运输、竞技、祭祀和崇拜的完整图景。汉画像中牛耕与牛车的大量出现,代表着一种耕作方式的巨大进步。以牛为农业耕种的动力代替人力,从汉代伊始不断改良的牛耕技术成为当时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并影响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后世走向。
牛的发展推动了农业进步,农业的进步又推动了牛的发展,这种良性循环造就了南阳汉代繁荣的农业经济。牛作为古代最主要的生产、交通工具,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韵味悠长 黄牛食文化
诸葛亮、张衡、张仲景、范蠡……很少有城市像南阳一样,有如此多的历史名人。其他地方也很少能像南阳人一样,享受到先贤圣哲留传下来的美食名吃:医圣张仲景为家乡人发明了“娇耳”(即饺子),而诸葛亮则为他的第二故乡留下了一道独特的风味,那就是牛肉汤。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在南阳城西七里的卧龙岗上耕读隐居,他妻子黄月英,是宛城黄龙庙人氏,虽然容貌丑陋,却知书达理、家风良好,堪称才子与才女的结合。相传,黄月英姨父杜旺财出身南召深山餐饮世家,其制作的牛肉汤因有祖传配方及独特的烹炖技法,令诸葛亮喝过之后赞誉有加,更加以指导、亲自改进。即使在诸葛亮离开南阳之后,也对南阳黄牛念念不忘——领兵六出祁山路过黄牛峡时,曾作《黄牛庙记》碑文,其中写道:“古传所载黄牛助禹开江治水,九载而功成,信不诬也。”为解决蜀军运粮路远、缺人的问题,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木牛”便以南阳黄牛为原型。南阳黄牛,可谓在诸葛亮心中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
据南召当地可查的史书记载,诸葛亮夫人黄月英的姨父杜旺财曾开设“诸葛牛庄”,而其后人也一直经营牛肉汤。南阳人最早从什么时候起制作牛肉汤已无据可查,但诸葛亮与这一美食的缘分,在今天却有了生动的注脚——南阳人早已将牛肉汤当成日常饮食,而这种习俗为全国独有。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牛郎故里 南阳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