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身屈肢葬在一整块木头里
阳光使棺木泛出金黄的颜色令考古人员兴奋不已
“挖掘出一具完整的棺木!就我掌握的信息,这是马家浜文化遗址发掘史上,挖掘出的第一具这么完整的棺木。”昨天下午,马家浜文化遗址发掘工作又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对马家浜文化颇有研究的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助理陈建江很兴奋。
经测量,这具棺木长约1.4米,宽约0.3米,地处马家浜文化遗址发掘展示区外,是挖掘人员在开掘排水沟时意外发现的。专家称,这具完整棺木的破土而出,对研究马家浜文化中的葬式有重要价值。
完整棺木破土而出
昨天下午,记者闻讯赶到马家浜文化遗址发掘区。在300平方米的遗址发掘展示区外的排水沟内,随着省考古研究所的马老师、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掀起一大块雨布,一具完整的骨架展现在眼前。
记者看到,骨架仍非常清晰,头朝北脚朝南,向东侧着身子,双臂交叉,下肢弯曲,葬在一具完整的棺木中。
“这叫侧身屈肢葬,是马家浜文化中的一种葬式,不过比较少见。骨架下面有棺木,而且 是这么完整的一具棺木,更是非常少见。”陈建江说,目前马家浜遗址发现的墓葬有50多处,葬式大多为俯身直肢式,还有一些是仰身直肢式,而侧身屈肢葬很少。
根据这一点,陈建江认为,应该可以初步判断,被葬的人地位应该较高,或者在当时生活过得要富裕些。
陈建江介绍,据他掌握的信息,保存这么完整的棺木,还是马家浜文化遗址发掘史上挖掘出来的第一具。“以前,也挖出过棺木,不过都是一片片的,很零碎。”
经现场测量,这具棺木长约1.4米,宽约0.3米。根据这一棺木的大小,陈建江进一步推断,被葬的人应该身高在1.7米上下。不过是男性还是女性还有待进一步鉴定。
掘排水沟意外发现
据了解,这是3天前,挖掘人员在开掘遗址发掘展示区外的排水沟时,意外挖掘到的。据省考古研究所的马老师介绍,3天前,天气晴朗,坑内湿度低,能见度很高,等工作人员小心翼翼清理完上方以及侧旁的泥土后,大家欣喜地发现这是一具摆放在完整棺木里的遗骨。阳光使棺木泛出金黄的颜色,保存十分完整。
马老师说:“马家浜遗址之前也发掘出墓葬50多处,还挖出过陶器、玉器等近百件墓葬品。但这次考古发现的棺木,保存之完整,色泽之鲜艳,纹理之清晰,均十分罕见。”
“这是马家浜遗址挖掘史上的第一次,甚至可能是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为数不多的发现。”马老师告诉记者,人类社会早期,一般挖掘土坑埋葬尸体,并不采用棺椁等葬器。后来,由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了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开始采用葬器。早期的葬器一般为陶制的瓮或缸,后来,木棺出现并成为主流的葬器,一直沿用至今。
这次发现的木棺为一块完整的树木,马老师猜测,这是从一棵大树上完整截取的整块棺木。“在原始社会,人类生产能力低下,虽然当时没有贫富差距和等级差别,但如此完整和巨大的一块棺木,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死者生前或许具备某种特殊的身份。因为当时要从大树上截取完整的一块木材,然后挖空,是相当困难的。”
深埋几千年依然完好
马家浜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7000余年。经历长久的风雨侵蚀,棺木为何还能保存如此完好?
马老师分析认为,这是因为木棺和古尸是一体的。整体保存完好是由当地气候,土壤,墓室内温度、湿度等因素共同决定的。由于地形封闭且与外界隔绝,马家浜遗址维持了一个良好的文物保存环境,使骨架和随葬文物不易腐化和氧化。诸多因素综合产生效应,从而使木棺和遗骨得以完好地保留到今天。木棺的保存完好,则更得益于它的材质,也许是用不易腐化的木材制成。骨架由于棺木的保护,也一同存留至今。而这具棺木究竟是啥材质还有待进一步鉴定。
棺木和遗骨被发现后,由于嘉兴近日多雨,对文物的保护造成一定的困难。记者赶到挖掘现场时,发现虽然上方覆盖着一层塑料薄膜,但由于木棺和遗骨处于地势较低处,雨水已蓄积在近旁的沟壑里。驻守的考古人员正在用抽水机排水,以免雨水对文物造成损害。
马老师表示,已经将发掘成果上报,并邀请考古专家进行专业处理。棺木材质和遗骨年代的确定,还需要考古专家进一步研究,一旦研究出了成果,将是重大的考古发现。
为了保护其他文物不受雨水侵蚀,工作人员将建造良好的排水系统,并对出土文物进行妥善保护。
据悉,按规划,政府将在马家浜遗址附近建造博物馆和考古发掘现场展示区,让更多普通市民感受7000多年前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