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藏着古寺。
寺边有摩崖石刻。
石刻上是大大的“喝醒”二字,还记载着一个动人的传说。
这就是泉州市博物馆考古人员日前在安溪县桃舟乡的发现。
在那里,一块清代乾隆年间的摩崖石刻上大书“喝醒”,据称与一代名相李光地的祖父有关。石刻还记载着一段人虎有缘、和谐相处的动人传说。专家称,该石刻有助于研究清代泉州生态。
摩崖石刻上书“喝醒” 二字,相传是纪念老虎在深冬寒夜救了李光地的祖父而刻。
落款“乾隆癸酉立” 。
发现
深山古寺边有三方石刻
距离桃舟乡政府约1公里处,有座吾岩山,石刻就在山坡上一块长5米、高3米的岩石上。
岩石一面刻有“喝醒”,每字60厘米见方,字径10-12厘米,颜体。书写大方,刚健有力,落款“乾隆癸酉立”,即1753年。另一面刻有“仰止”二字,字高40-47厘米,宽50-56厘米,没有款识。
除了这两方,吾岩山上还有一方石刻,刻有“风斯在下”4个阴镌楷书。
置身吾岩山,只见山峰耸峙,茂林修竹,清幽雅静。山下还有个古寺,名叫吴山寺(又名吾岩寺)。据介绍,古寺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迄今约 500年,考古学家曾鉴定此寺为明朝南少林古寺院遗址。
“这两方文字虽为阴刻,但部分笔画在阴刻中带有阳刻,很有立体感。”市博物馆考古相关人员说,石刻刻工隽秀,字体工整端正,对研究清代书法有艺术、科学价值。
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则表示,“喝醒”石刻是清代泉州地区石刻技艺的实物资料,且石刻涉及老虎的传说对研究清代泉州生态也很有帮助。
据悉,有关方面正对其申报市级文保单位。
那么“喝醒”石刻有什么来历和寓意呢?记者了解到,原来这“喝醒”石刻的来历还有两种说法。
传说1
寺院武僧训练时留下的
据安溪县文管办副主任黄炯然介绍,当时吴山寺僧人众多,武僧经常在吾岩山上训练,这些石刻是吴山寺和尚进行武术训练时留下的。
从字面意思可以看出,“喝醒”意思就是酒后醒过来的,可见当时是为了增强体格和练武需要,寺院特许武僧喝酒,而这与吴岩寺内发现的明朝碑刻说的一致。
传说2
老虎救了李光地的祖父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喝醒”石刻乃是后人为纪念李光地祖父李先春所刻。李先春,生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卒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
天寒地冻
老虎温暖醉酒的李先春
相传,在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冬的一个夜晚,李先春到吴山寺与和尚们喝酒(当时寺院特许武僧喝酒)。由于酒兴大发,李先春喝出了几分醉意。夜深了,他不顾和尚们的挽留,独自一人拿着火把,冒着风雪,执意赶回离吴山寺一二里远的高会住处。
路上,风雪吹得李先春酒力勃发,便停靠在一块大石头旁休息,不多久呼呼大睡,火把也被风吹灭了。不觉中,天已大亮,酒意已退的他睁开惺忪的双眼,发现天寒地冻,自己倚着石头睡了大半夜,竟然奇迹般地活着。深感奇怪的李先春环顾四周,只见到身边不远处有一只老虎正善意地看着自己。他终于明白了,原来是老虎用温暖的皮毛盖住自己的身体,而使自己没有被冻死。一会儿,老虎消失在深山密林中,而李先春也对老虎充满了感激之情。
知恩图报
李先春放生被捕的老虎
几年后的一天,李先春听说,永春县福德(今横口乡) 有人用虎橱捕住了一只大老虎。他闲着无事就跟着乡人去看虎。奇怪的是,当他出现时,但见老虎流着泪,两条前脚不停地抓着什么,这让李先春忽然想起了几年前的那个冬天的夜晚,认出这只老虎是当年的“救命恩人”,于是便花了很多钱买下这只老虎,把它放生。
在山坡上,放出虎橱的老虎跑了几步,又跑了回来,连续好几次,其前脚跪在地上,眼里流着泪,似乎在叩谢李先春的救命之恩。看到如此情景,李先春说,“以后遇到我的同族人,你不要惊吓、伤害他们,请你走吧!”老虎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于是,后人就在李先春醉石处刻了“喝醒”两字。
还有人说,老虎救了李先春后,李先春感激老虎救命之恩,后来自己返回来刻上了“喝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