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以其材料珍贵、具有凉血解毒、滋补等功效,为历代收藏家所珍。因其数量稀少、珍贵,大多藏于贵胄豪门,收藏犀角也成为品位、地位、身份的象征。犀角制品原本数量就较为稀少,而全世界各大博物馆犀角收藏中有作者款识的不超过五十件。方弘斋所制则更是凤毛麟角。所知不过四五件而已。方弘斋是明代北京僧人,与鲍天成、周文枢、尤侃、李文甫、濮仲谦等齐名。他选材考究,刀法精细,善长雕刻繁复的山水人物故事。此件方弘斋制犀角杯,用材硕大,有六百余克之多。杯身铭文“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乃是苏东坡《后赤壁赋》的名句。短短数语,引出一段赤壁夜游的千古佳篇。
元丰五年苏轼贬谪黄州,心情悲感交加,十月之时与客泛舟,留下了千古绝唱《前赤壁赋》。又数月,即写出《前赤壁赋》的姐妹篇《后赤壁赋》。
角杯一面为东坡与客携酒持鱼复游赤壁之景。此时“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在犀角杯上,东坡与二客在舟中对酒畅饮,一童子在船篷外烹火煎鱼。船夫抱膝而坐,任小舟随波而漾,并以灵动的的刀法展现出江水漫漫、微波粼粼的赤壁夜色,使人想见马远《水图》之美。江边湖石相映、芦苇迎风摇漾。“赤壁”在前,古松垂壁,一片壮阔深远的景色。在这样古意盎然之地、在这样清风月照之时,像苏东坡这样的人,必然举酒对诗、尽兴豪饮。方氏以其匠心刀笔将角杯上豪然的情调展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在这样觥筹畅饮之后,词人骚客常会对过往世事、今生坎坷有诸多感慨。更何况在这赤壁之下的又是苏东坡!于是在怅然感慨后,犀角杯又展现了《后赤壁赋》中第二个场景:“予(苏东坡)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盖二客不能从焉。”在犀角杯的另一面,所雕之景为苏东坡独自一人登临巉岩之地。两位友人于后竟难以跟上东坡的步伐,面面相觑而不知所措。此时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方氏用其独到匠心巧工,通过无叶之落木、独自登临的情景雕刻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意境。此时东坡独立巉岩、仰见明月、人影在地。不觉秋风萧然,悄然而悲。感慨一生之际遇……
一件巧夺天工之妙器、一篇千古不朽之佳文,通过巧思精工,在硕大的犀角上雕出两种情调截然不同的画面,不禁使观者心怀灵犀,游赏于古今。
明 方弘斋制赤壁夜游犀角杯
高:13.5cm 重:6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