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烟囱变身景观塔
气象景观塔高达165米,形状像一支硕大的温度计,是发布气象预报、预警的新型平台,它可以随天气变化向游客实时显示气温,而它的前身则是南市发电厂的烟囱。
上海世博会园区有30多万平方米的场馆是由老建筑改建而成,南市发电厂就是其中之一。
1867年,江南制造总局厂址所在的上海虹口地区成为美国租界,美方不允许中国人在租界内生产军火,于是江南制造总局于当年迁址于黄浦江上游,即今天江南造船厂的所在,也从此开启了上海乃至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史。随后,上钢三厂、南市发电厂和华纶印染厂等都陆续在此建厂。
上海南市发电厂拥有百年历史。1897年,清政府上海南市马路工程善后局在十六铺老太平码头创建了供30盏路灯照明的南市电灯厂,于当年除夕建成,并当晚试灯,30盏电灯一起开亮,上海县令黄爱棠率官员亲临观看。这是上海创建的首个官办电灯厂,1918年改为上海华商电力股份有限公司。1955年,电厂转为国营,定名为上海南市发电厂。
上海世博会场馆建设规划伊始,南市发电厂所在地被确定为世博会浦西场馆区域。最终,老工厂的主厂房和它旁边的烟囱被确定保留。上海世博局城市最佳实践区副部长俞力说,“在工业化时代,烟囱是生产力的标志,是时尚的代表。今天,烟囱却成了‘碳排放’的象征,现代化城市需要舍弃的元素。”将烟囱进行改造利用,展示的是一座城市由旧城向新城更新的过程。
改建后的老厂房作为世博未来城市探索馆,成为首个达到国家三星级标准的绿色建筑。未来城市探索馆通过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风能发电技术不仅延续了老厂房的发电功能,并且运用影片、书籍和雕塑等方式,向参观者展示人们对未来城市的梦想、设计与实践,畅想未来城市的各种可能。
城中村变身公园
经过设计师改造利用的老厂房还有上海世博会演出场馆——宝钢大舞台。这里是世博会期间,各国家馆馆日、各省市馆馆日等庆典以及各类群众性综艺演出的场所,而它是由上钢三厂的车间改造而成。
上钢三厂的前身是和兴化铁厂,我国最早的钢厂之一。辛亥革命后,上海民族钢铁工业开始崛起。1913年,民族资本家陆伯鸿受上海市总商会委托,赴英、法、美等国考察钢铁业。回国后,他集资合股,在浦东周家渡西村(今上南路300号)创建上海第一家民营钢铁厂——和兴化铁厂,向德国购进1座10吨高炉。铁厂于民国七年(1918年)8月18日建成投产,日产生铁12吨左右,利润颇丰,开工3个月所获盈利相当于原投入资本。其后经历了百年风雨,和兴化铁厂变身为上钢三厂,后又以浦钢公司之名并入宝钢集团,是上海钢铁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2002年,它与世博局签订了收购与征地的框架协议,开启了向城市北部边缘的迁徙,那里是上海未来的钢铁工业汇聚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教授郑时龄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这里是上海最早的工厂区,除了江南造船厂外,上钢三厂、上海溶剂厂和南市发电厂都是上海开埠后建立的工厂。”除工厂外,还有大片零散的居民区,“这些居民区有的依厂而建,有的散落在厂房里。”虽然是城市规划专家,见惯了上海各式住宅,但郑时龄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住宅,这些破败的城市角落让他吃惊。最糟糕的是一个叫后滩的地方,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流浪到上海的灾民沿着工厂厂房建成了棚户区,按照一个动迁居民的说法,这里最典型的地域特征是“没有一棵树,全是歪斜的房子”。郑时龄认为,改造这片地区,比另起炉灶向郊区扩展的旧思路更与上海世博会的“城市”主题相契合。
如今,后滩区域的一部分被改建成了世博后滩公园,其返璞归真、自然的设计创造出一派江南湿地风情,其设计师俞孔坚也因此在4月底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唯一一个大奖——杰出项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