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陵寝制度和埋葬习俗的影响,西汉时期的帝王陵园建设、陪葬墓埋葬以及陵园建筑等均使用了大量的木材作为建筑用材。汉阳陵考古发掘出土了一些西汉早中期的木材遗物,考古人员将采集到的木材遗物标本送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木材研究室进行树种鉴定。3月10日,记者从汉阳陵博物馆获悉,此次鉴定结果显示:出土的西汉时期木材应为铁杉和硬松,汉阳陵所用木材均就近取材于咸阳塬,2000多年前的咸阳塬树茂草盛,一片苍翠。
汉阳陵位于渭河北岸的二级台塬地上,是西汉第四代皇帝景帝刘启的陵园,自从上世纪90年代起,考古工作者对陵区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勘探和发掘,成果斐然,其中在帝陵南阙门遗址、帝陵外藏坑以及陪葬墓的发掘过程中出土了一些没有腐朽殆尽的木材,这些木材的用途是建筑物的梁脊、立柱或者是造墓用材。由于时隔 2000余年,人为和自然破坏严重,出土的这些木材,有的已经碳化,有的已经腐朽成灰,其完整结构、属性和种类已经无法用肉眼直接来分析辨别,所以汉阳陵博物馆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对那些残存的木材进行采样分析,辨明材质,了解属性,扩大研究领域,希望能为西汉时期的环境气候、植物种群分布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实物证据和帮助。
“此次送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木材研究室进行检验的木材遗物标本一共有3个,分别是从不同地点出土的。”汉阳陵博物馆保管陈列部主任李库告诉记者,1号标本是1997年汉阳陵帝陵南阙门遗址发掘时采集,采集地点是东半部分的主阙台和门塾的交界处,发掘情况显示,这是屋顶房脊用材。2号标本是1999年帝陵封土东侧从葬坑发掘时,在编号为陵东12号的南侧发现一排东西向排列的柱础石,并发现了一些没有腐朽完的木材。3号标本是2000年冬,省考古研究院对汉阳陵陪葬墓分布区域内的高陵县泾河开发区进行随工清理时,在其中一座较大的墓葬中采集的。
木材遗物标本送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木材研究室后,工作人员先将试样放入水中进行排气、湿化,利用刀片进行切片,并将大量切制后的切片存放在30﹪的酒精溶液中。随后对切片进行优选,制作临时性封片,用显微镜照相系统照像。最后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树种鉴定。鉴定结果表明,此次采集帝陵南阙门建筑遗址、帝陵东侧从葬坑、陪葬墓中的3个木材标本,其树种为铁杉和硬松两类。
汉阳陵的考古资料显示,其已经钻探发现的各类从葬坑近200 座,陪葬墓10000余座,这些陪葬墓和从葬坑中使用了大量的木材。从葬坑建筑时设有地栿(贴伏在地面上的条形木),地栿上横铺木地板,地板之上的两侧有立柱,柱间镶有侧枋木,枋木上横铺棚木,两端以枋木封门,陪葬品放置在这个木质的隧道式空间中,也可以说每座坑就是用木材合围成的一个个木质的大箱子,从中可以看出汉阳陵仅从葬坑耗费的木材数量是巨大的。其它如帝陵、陪葬墓、大量的建筑用材量也肯定不小。这样大量的木材来源肯定是就近取材于咸阳塬。考古专家据此推断,距今2000多年前,咸阳塬为大片葱笼茂密的林莽所覆盖,当时的咸阳塬树茂草盛,一片苍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