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庙会》是我国著名画家、第一代敦煌学家常书鸿先生以莫高窟浴佛节为题材创作的优秀作品。常书鸿的绘作现大都入藏博物馆,这件带有浓郁敦煌风情的绘画可以说是近年来流传于民间、具有美术馆典藏级别的大尺幅佳作。
《敦煌莫高窟庙会》作于1990年,值得一提的是,它还有一幅长她40岁的“姐妹篇”,而它们的诞生与命运也承载了一段中日文化交流的佳话。早在1950年,时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在临摹、研究敦煌壁画之暇,还以丰富的笔墨记录下了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敦煌千佛洞庙会》便是其中的得意之作。四十年后的1990年,当日本唐苑株式会社社长安部功先生在常书鸿家中见到这幅作品后,十分喜爱,希望能购买。虽然常先生从来没有卖画的想法,但为了感谢安部功对中日文化交流所作的努力,他便以原画为母本重绘了一幅,即这件《敦煌莫高窟庙会》,赠予安部功。与原画相比,后者尺幅更大,构图更为方正,佛殿顶部及天空部分也更为完整,可谓青胜于蓝,这一点也为一些文字资料所佐证。作品完成时,常书鸿叮嘱儿子常嘉煌转告安部功:“原作是在喧闹嘈杂的环境中画的,画布和颜料也很差,这幅画的色彩和构图要比他看到的那幅更完美。”
2002年,常嘉煌在陪母亲访问日本时,曾在日本友人新井白道先生处见到此画。而与它一水之隔的《敦煌千佛洞庙会》则在1999年随常书鸿的其他300余幅作品由常先生之妻李承仙无偿捐赠给浙江博物馆,并先后入编《常书鸿绘画作品集》(岭南美术出版社)和《常书鸿美术馆藏品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浙博为此特建了常书鸿美术馆,常年向公众展示常书鸿不同时期的优秀作品。十年之后的2009年,《敦煌莫高窟庙会》现身西泠拍卖,“姊妹篇”首次相聚常书鸿的故乡——杭州,这或许是画家及其后人都未曾料到的缘分了。
杭州与敦煌,一者是童年记忆中的烟雨江南,一者是相守四十载的荒漠绿洲,作为常书鸿生命的起点和至高点,它们叠交于画家笔下的“塞外江南”——在《敦煌莫高窟庙会》中,大面积的翠绿和中黄,掩映的蓝天,这般清新的色调是常书鸿之前在法国、重庆、昆明的作品中都不常出现的,即便是在敦煌题材的风景人物画中,也很少见到如此丰富的色彩。每年四月初八的浴佛节,是当地最为盛大的节日,而1950年的沐佛节庙会更是解放后的第一场庆典;此时的石窟保护工作也开始步入正轨,画家是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下创作的,这种情绪历经40年依然能传诸笔端。此外,除了颜料、画布等用具优于当年,画家在绘画中不觉地融入了晚年明快、自如的画风,这也是此幅作品的“出色”之处。
作为第一代从欧洲学成归国的油画家,常书鸿一直将油画民族化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而这一探索在敦煌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实践。敦煌艺术对常书鸿绘画创作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丰富大胆的用色、遒劲超息的线条等技法层面,更在情感层面上体现为对民众创造力和精神信仰的尊重。期间,画家创作了不少以寻常百姓为主题的作品,《敦煌莫高窟庙会》是其中场面宏大、视角独特的民俗佳作。画家将万人朝觐的千佛洞崭露一角,而主要运笔于人物场景——通过斜角透视,前景人物的疏朗、惬意与后景人群的稠密、涌动,形成了极强的张力。将人头攒动的庙会盛况表现于开阔、写意的画面空间中,将寻常的生活景象置于诗意审美的高度,这是常书鸿在突破传统现实主义方面的独到之处。
与徐悲鸿、林风眠等享誉世界的同时期画家相比,常书鸿的绘画成就似乎更多地被敦煌的光芒遮掩了。而事实上,绘画与敦煌一直是贯穿他生命的两条主线,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时间的推移,像常书鸿这样真正具有现代西方训练而又专注于本土资源的探索必将如尘沙之下绚美的壁画,历久弥珍。
画家之子常嘉煌证明书
日本藏家新井白道关于此画的来源说明
常书鸿(1904~1994) 敦煌莫高窟庙会
布面 油画 85×100cm
1990年作
签名:一九五〇年敦煌莫高窟庙会速写 常书鸿 五月廿一日
说明:附画家之子常嘉煌与本作品合影、证明书及日本藏家新井白道关于此画的来源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