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百年之际,位于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图书馆,于当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参观人数超1200人。据了解,该图书馆馆藏各类文献、资料、实物84500余件。在此常设的钱学森展,共展出15000余件各类文件资料和实物。
今年是我国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第三年。今年节假日期间,江西省某高校职工韦玮参观了全国各地十几个博物馆。他发现,现在很多博物馆免费了,硬件设施也很好,“哪怕只是静静地待在里面,自己好像都变得不一样了”。不过,他坦言目前中小城市的博物馆种类比较少,“大家喜欢看的展览通常要到大城市才能看到”。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2085人进行的在线调查发现,60.7%的受访者今年去过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其中25.3%的人去过3次以上。
在人们去过的博物馆中,“地方博物馆”成为首选(44.5%),其次是“科技馆”(19.7%),“故宫”排名第三(17.8%),接下来依次还有革命军事博物馆(17.7%)、国家博物馆(16.4%)、名人故居或纪念馆(14.6%)、美术馆(14.1%)、民间特色博物馆(12.2%)等。
受访者中,“80后”占40.5%,“70后”占36.6%,“60后”占12.1%。
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后,博物馆面临巨大挑战
公众去博物馆出于什么目的?调查中,相对比较普遍的意图是接受文化熏陶(56.5%)、接受艺术感染(42.1%)和休闲(36.1%),其他依次还有培养孩子兴趣(33.9%)、爱好(30.1%),凑热闹(22.9%)等。
“现在很多家长认识到博物馆对孩子成长有益。”北京市市民张启平说,他去过北京冰川博物馆,虽然这个馆面积不大,交通也不太便利,但在那里可以看到第四纪冰川时代的地貌、植被、生物环境及人类进化过程,“这样活生生的历史,比书本知识来得更生动直接。”
张启平曾去欧美国家旅游,几乎每到一个国家,导游都会安排参观博物馆。像法国卢浮宫、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虽然门票收费,但是参观者仍络绎不绝。与之相比,他觉得国内的博物馆平时去的人太少了。
调查显示,50.3%的受访者感觉身边平时去博物馆的人较少,26.4%的人感觉“一般”,只有19.3%的人感觉人数“较多”。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黄春雨指出,其实在发达国家,也只有不到18%的人经常参观博物馆,而且参观群体以中产阶级为主。我国故宫在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每天接待观众超过13万人,这是世界上其他博物馆无法做到的。尤其是我国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后,博物馆吸引了社会各界不同层次的公众,也让博物馆面临巨大挑战。
浙江省自然博物馆志愿者王勤怡觉得,现在观众素质有待提升。比如,博物馆里展出一些珍贵的皮毛,一些观众看到“禁止触摸”的牌子却视而不见,自己摸完还抱着小孩儿去摸,这导致一些展品的不正常损坏。如今博物馆极缺乏专业维护人员,上报维修展品需要很长时间。这给博物馆和其他观众造成很大不便。
调查中,60.7%的人认为,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管理服务没跟上;38.3%的人感叹一些观众素质有待提高;37.0%的人对博物馆藏品腐蚀、安全等问题表示担心。
51.4%受访者认为博物馆展览形式老套,质量不高
韦玮发现,目前不少地方的博物馆除免费的基本陈列外,还有“各种需要自费的奇怪展览”:有的东西原本是在基本陈列里的,现在却放在特展里收费展出;有的收费展览实物很少,就用照片凑数……在他看来,这都需要相关部门加以监管和规范。
“博物馆最大的问题是同质化。”韦玮感觉,各地博物馆的展品和展览形式都差不多,很少有博物馆做出特色,“一些博物馆去了一次就足够了,因为很少有新展览。”
本次调查发现,51.4%的受访者也认为博物馆展览形式老套、质量不高。
“博物馆应好好研究自身的特色馆藏,做出高质量的展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潘守永认为,我国博物馆在专业化程度上有所欠缺,和社会对博物馆的需求还有差距。比如,一些博物馆从灯光色彩到陈列方式都冷冰冰的,让人有距离感。其实,博物馆应该站在观众的角度设计展览。
潘守永介绍,湖南省博物馆的基本展品是马王堆陈列,但是为了吸引更多观众,博物馆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修改展览设计,还把当年参加马王堆发掘的人员全部采访了一遍。采访问题也很细,具体到一个印章是怎么挖出来的。然后,他们把采访视频放到展厅里让观众看。“用心到这种程度,办出来的展览没有不吸引人的。”
“博物馆陈列展览一定要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能急功近利。”黄春雨说,一些欧美国家博物馆展览的设计周期一般不低于3年,很多展览要准备5~8年。而我国一些博物馆,为了地方政府的政绩需要,往往从新馆建设到展出,两三年就搞定了,这样的展览质量和效果可想而知。
目前博物馆存在哪些问题?调查中,61.1%的人感觉一些地方把建博物馆当成“面子工程”;37.0%的人认为博物馆缺乏整体发展规划和标准;37.5%的人感觉博物馆运营收入不透明;36.1%的人认为民办博物馆太少;21.4%的人感觉博物馆的“回头客”太少。
博物馆不仅要有“文物保护”还应注重“文化教育”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认为,现在博物馆已成为很多城市重要的基础文化设施,面对新时代和公众需求,博物馆应考虑新的定位不仅要有“文物保护”,还应注重“文化教育”。
“博物馆教育要放下身段,严肃的题材也能做得有趣。”潘守永介绍说,北京文物局和北京市教委曾针对青少年做过“博物馆参观护照”,中小学生去一个博物馆就给盖一个图章,最后进行评比。结果最受同学们喜爱的是一个考古博物馆。那家博物馆人员设计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寻宝,有专业人员讲解考古工作,指导学生怎么去“挖宝”,原本严肃枯燥的考古让学生们感觉妙趣横生。
黄春雨说,博物馆对培育青少年的想象力有重要作用。博物馆是一个遗产机构,而遗产是一个民族想象力和创新力的源泉。如果青少年能从我们五千年的文化遗产中寻求力量,对民族未来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另外,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对全面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也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们对博物馆的发展有哪些期待?调查中,70.7%的受访者希望免费博物馆越来越多;71.7%的人希望民众真正明白博物馆的价值;60.7%的人期待去博物馆成公众日常生活;51.3%的人建议博物馆重视藏品维护、安保等工作。
此外,还有40.9%的人希望发展多种类型的民间博物馆;38.8%的人建议博物馆对展览活动设置准入门槛;35.9%的人建议博物馆公布运营收入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