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论:给世界一个看得懂的中国
http://www.socang.com 2011-12-22 14:38 来源:东南网
给世界一个看得懂的中国
――从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说起
作者:雨望
中国文联等单位近日在京启动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一大批美术家将运用形象化的视觉表现手段将目光聚焦于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和悠久历史,为我们展现出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的文化形象。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辉煌灿烂。中华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智慧创造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外国学者给予这样的评价:“中华文明是一盏从未熄灭并永远照亮人类的明灯。 ”
尽管各国人民都知道中华文明的存在,但由于语言、文字以及地理阻隔与文化差异,中华文化并没有被世界广泛认知,人们对其内涵的了解仍不深刻。在众多外国人的眼中,中国是飞速增长的一长串GDP数据,中国是故宫、长城等古代建筑,中国是拥有北京、上海等类似曼哈顿的现代都市的国度。面对游荡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头顶红星帽、斜挎绿军包,金发碧眼的老外们,中国文化在他们身上只是一个标新立异的符号。在欧洲的一些国家,由于缺乏对中国的了解,他们印象中的中国人形象更是“留着辫子,狡黠、矮小” 。
但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西方观众对线条流畅、栩栩如生的巨型敦煌壁画的啧啧赞叹中,从英国大英博物馆里西方观众对流光溢彩、精美绝伦的中国古代瓷器的专注眼神中,我们又不难看到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加强理解的渴望,看到超越了文字的艺术化表达对于外国人感知中华文明的重要。再联系到西方电影制作者近些年来运用中国文化元素,从中华文明中提取灵感创作出的《花木兰》 《功夫熊猫》等电影票房火爆,也能充分说明艺术传播文化的独特作用。
艺术地记录与再现中华文明的璀璨和辉煌,不仅是对外传播的有效手段,也是在青少年中传承历史,让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薪火相传的重要举措。前不久,一批著名文艺家针对当下青少年普遍不了解祖国伟大历史和文化,只以某些粗制滥造的历史戏说剧为历史知识的现状,呼吁创作一批历史正剧,用电视剧重写中华文明史,以改变荧屏现状、纠正青少年对历史的误解。这种努力与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殊途同归、异曲同工。
用艺术再现生活,描写历史,呈现文明,是中国艺术的优良传统。一直以来无论是普通的劳动者,还是居于庙堂的文化人,或用对生活的质朴感受,或以对历史社会的深切感知,采用文学、绘画、雕塑等不同艺术形式传递着民族的文明血脉。以历数百年繁盛而不败,如今有300多个剧种的中国戏曲为例,它在中国人,尤其中国农民延续历史记忆、接受伦理教育、丰盈内心世界的过程中,就有着非凡的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部门组织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影视作品等的创作工程,都推出了一批展现人文内涵、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给广大观众和世界人民展示了形象的中国,弘扬了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对外也塑造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中国是一个现代的中国,更是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古老中国。对于当代中国文化人而言,要做中华文化的艺术表达、现代表达、世界表达,首先必须要有历史责任和使命,勿对历史采取非历史主义的态度,抵制消解、曲解历史,杜绝把历史精神、民族精神以及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艰苦奋斗和奋发有为的开创精神在一些所谓的文艺创作中消解殆尽。在各国注重文化软实力的今天,传扬和推介中华文明更需要借助现代的语言表达,把各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宗教哲学、审美情趣等无形文化,嫁接到为现代人所熟知和习惯的方式方法上来,把抽象的意识形态变成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让人们更乐于接受。
优秀的历史题材文艺作品是文艺大花园中的一枝奇葩。面对这些优秀之作,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升腾起的必定是对历史先贤的无限景仰、对祖先智慧创造的万般自豪,而对于每一个外国人而言,呈现在他面前的将是一幅看得懂的中华文化图卷,看得见、摸得着、读得懂的中国人文精神。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中国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