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书识书最重要 旧书也能成奢侈品
http://www.socang.com   2011-12-16 10:46   来源:东方网
  据《新闻晨报》报道,上海还剩下多少家民营的旧书店?就算是从业者自己,都未必搞得清楚。往往从他们口中听到的描述是:"那里那家书店还在吗?不对,好像去年关掉了。"民营旧书店之艰辛由此可见一斑,也让我们为依然坚持的那些书店从业者们尤感钦佩。书店本不是赚钱的生意,但这些旧书店老板们十多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这片宁静港湾里,让人不至于寻不见那份对旧书的怀念和感动,恐怕凭的也是那份对书的热爱吧。
  样本一
  名著书店:全上海书店关了我也不倒
  “全上海的书店都关掉,我这家也关不掉。”说这话的时候,62岁的殷世钦一副舍我其谁的表情。他的小书店只有十六个平方米,开在上海有名的文化名人街多伦路上。曾经,左联书店、内山书店这些响亮的名字都是老殷一条街上的邻居。如今,这条文化名人街上多是商业味颇浓的古玩宝石店,书店只有老殷独此一家,十多年依然傲立。这家书店没有披金字招牌,却凭“名著书店”这四个字,成了上海旧书业里的金字招牌,在上海淘书人心目中,它与文庙旧书市场和国营的上海旧书店、新文化服务社等齐名。提到那一家家扛不住租金压力尴尬倒闭的书店,老殷摇摇头,"对书一知半解,当然开不下去"。
  多伦路上独一家
 
 “寻寻觅觅几十回,不如到此访一家”,名著书店紧靠门口两排书架上贴出的一副对联,俨然已成此地标签,相比之下,门楣上挂着的刻着店名的木制招牌反倒显得黯然。不过,对殷世钦来讲,店名已经不重要,十多年来,他的这家书店已是多伦路上的地标。
  和那些大书店相比,殷世钦的这家旧书店只能算是小麻雀。小书店里不过十几个大书架,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旧书,几乎全是文史哲类,书架之间仅有能容下一人多的空间。门口还有一张小工作台,除了卖书,老殷还有一手绝活--修复残书。在这张小桌子上,他用与残书封面颜色相近的纸张补好旧书,若是书名遇损,他也会模仿原书字体用毛笔重新填上书名,效果惟妙惟肖。老殷就像一个看门人,每天守在书店门口,有时抽着烟看过往的行人,有时埋头修补残书。
  他的客人几乎都是熟客,也有按图索骥慕名而来的。曾经,多伦路上也有过书店的繁荣期。那时,左联书店、内山书店这些大招牌在街上风光一时,各色小书摊更是遍地开花。老殷的名著书店在其中并不起眼。没想到几年功夫,这些书店一个个都消失了,而名著书店一家销售旧书的小店却依然"不起眼"地活着,实在算得上多伦路上的一个小小传奇。
  懂书识书最重要
  大多书店关门歇业的直接原因,几乎都是日益高攀的房租。老殷当然也遇到了这个难题。十多年来,他的店铺月租由1000元渐渐涨到5000元,让他觉得负担渐重。他有过机会,在多伦路扎根没多久,曾有人建议他买下一个临街店面,当时十多万的价格放到现在来看可谓相当低廉,但老殷一下拿不出那么多钱,只能作罢。
  不过,老殷并不觉得店租是书店开不下去的唯一理由。在他看来,如果当初买下那个店面,只不过是能给自己一个稳定的开店环境,不用担心租约问题,但对于房租,他很有信心靠自己的经营赚出来。
  “你难道不担心,某家古董店开出比你高一倍的价格让房东赶你走?”在记者直接的提问下,老殷漏出账本一角,给记者展示上个月卖掉的一套旧版《李义山诗集》价格--22000元。"这套书我是1972年收的,一共4元钱,现在发票还在。"老殷不紧不慢地回答记者问题:"我有信心赚过他们,再高一倍也不怕。"
  老殷的底气是有原因的,这也是他多年经营的奥秘,但总结起来却是简单的两个字:懂书。"两本旧书,值100元和1万元,外行人看起来都一样。"他说,其中有太多的学问,但归根结底要对书和书背后的文化有深刻的认知,而很多开不下去的旧书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老板根本不懂书。新书店,卖的书不是读者需要的,旧书店如果老板不知道一本旧书的真正价值,收进的好书会被当成便宜货卖掉,不值钱的旧书又被开高价高高挂起。长期卖不出书,又没有甄别好书的眼光,书店哪有不倒闭的道理?
  版本稀缺价格高
  老殷懂书的学问并非一日之功。早年单位图书管理员的经历让他接触过大量旧书,也让他对同一种书的不同译者、版本的优劣差别特别清楚。"为什么旧书这么有价值,有的是版本稀缺,译者也很重要。"老殷拿出书架一本《源氏物语》,封面上的译者一栏填着丰子恺的名字,"这样大师级的译作现在几乎都不出版了,为什么?因为就算再好,老出过去的版本,现在的新一辈学者怎么出来,怎么成长?"
  这套丰子恺译的《源氏物语》,是老殷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一家新华书店里偶然发现。他看到便如获珍宝,当时一套4本6元,他不可思议地购进了300套,这些年来以一套85元的价格几乎售罄。又是一个成功案例。
  老殷并非是什么高级知识分子,他的这些本事完全靠多年来的经验和学习所得。最近,他打算把这些藏在脑袋里的窍门梳理记录下来,以便让女儿可以接下这家书店。在一本小册子上,他简略地写着刻本(指雕版印刷而成的书本)的价格分析:1.字体要漂亮;2.白纸为上;3.书上最好要有后人书写书评和印章……他告诉记者,这些东西总要和这家书店一起传承下去,希望下一代能够让这些旧书找回价值,别轻易被不懂行的人丢进了垃圾堆。
  样本二
  古月书店:上海那么大,总有旧书店空间
  古月书店并不好找。说是复旦旁边,其实它在靠近政修路的一条小马路国权后路上,店铺面积倒是蛮大,但整条街上没什么路人。"还不是因为房租便宜,差一条马路的国权路上,房租至少涨三倍。"店主人胡愚笑着说。
  被迫开在小马路
  古月书店顾名思义,是由胡氏两兄弟于8年前开办。兄长胡愚文以前是司机,弟弟胡愚也曾做过物业经理。回头看,两人都想不到此生会与旧书结缘。
  在上海的旧书店里,古月书店算是小有名气,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这家书店在上海排名第二,并且既有网店又做实体。当初兄弟俩因为老在天涯网的"闲情书画"板块转悠,渐渐迷上旧书。再加上家里有不少藏书,遇到网上有网友发起交易旧书的活动,两人于是成为第一代的网络旧书卖家。卖书自然也要进书,一年之后,旧书越来越多,两人于是在复旦大学附近找了一个店面,开起实体的旧书店。
  店址选在如今这个地方,胡愚笑说,还不是因为租金便宜,78平方米的大空间每月租金5000元不到,低于市场水平。"这还要幸亏我们遇到一个好房东,支持我们开书店,8年里虽然涨过价格,却不足30%,若是换个房东,估计我们也要困难了。"提到书店"谈虎色变"的房租问题,胡愚也坦承自己好运气,但也正是因为房租便宜,自己的书店也相对偏僻,经营多靠熟客和网络,若是想靠过路客,那就没有指望了。
  书源越来越难找
  多年经营旧书店,虽然房租问题稍稍缓解,但胡氏两兄弟依然觉得越来越难,最大问题就是书源难寻。
  "五六年前旧书市场还挺红火,那时房产市场红火,一动迁一搬家,就有很多旧书流出来,再加上那时还有很多事业单位改制,取消了原来的图书阅览室,这些旧书也是重要的书源来源,这两年,这方面的书源几乎很少了。"
  更大的难题是书店流转速度太快了。胡愚说,现在出书速度快,书的折旧速度也相应变快,2-3年就成了处理货,到外头收书,大多是这些半新不旧的所谓"旧书",实际只是前几年才出版。"十多年前的库存书很难找得到,旧书店也不像一个旧书店了,收着收着,就算2005年之前出版的书,都算作是旧书了。"
  幸好,古月书店有个优势是靠近复旦。一旦复旦的学生毕业或者老师出国,就会收得到一些质量不错的旧书。不久前,店里就收到一个韩国留学生在复旦攻读博士时留下的旧书,算是一笔大收获。但真正的旧书肯定越来越少,和之前记者走访的名著书店相比,这里的旧书多面向普通学生,价格相对低廉,算是不同的两种经营思路。
  想挣钱就别干这行
  在复旦边上呆久了,又开了那么多年旧书店,胡氏兄弟身上多少带有些文人情怀。看着那么多人来来往往,兄弟俩也感慨,曾经每周都会来几遭的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几乎再也没有踏进自家书店,让他俩感叹,浮躁的社会难道真的让人离书店越来越远?
  对于书本的价值,两人也有自己的感性认识,"在国外为什么书卖那么贵,因为人家对知识产权的认知远远高于我们,他们认可以书本为载体的知识值这么一个高价。"
  对于旧书店以及自己的未来,两人倒也不算悲观。"虽然有的事情是大势所趋,但我想上海这么大,总会给旧书店一点空间。"胡愚说,有的书店倒下了,总有爱书人带着热情又加入进来。
  "有钱有理想的,欢迎来开书店,但没钱想挣钱的,千万别干这行。"胡愚笑笑说。
  样本三
  复旦旧书店:二楼书店的上海版
  复旦旧书店的模样,像足了香港的二楼书店。一楼是讨价还价的菜场,旁边挂满鲜花店的打折招牌,通往二楼书店的楼梯仿佛深不见头,楼道口,隔壁那家小旅馆的流动广告字幕不断重复着钟点房的价格……就在这么一个充满市井味的嘈杂环境中,复旦旧书店犹如一个隐于市的隐者,和谐融入其中。
  菜场二楼如穿越
  如果不是有人带路,记者即便亲身路过,也无法寻觅到政肃路上这家复旦旧书店。这家委身于菜场二楼的旧书店,俨然就是香港二楼书店的上海版本——楼道口的招牌提醒过往书友,此处二楼还有一间书店,但若不是有心人,根本难以从四周林立的房产中介、小旅馆、鲜花店的招牌群中,一眼分辨出旧书店踪迹。
  走上二楼进入书店,旧书店内又分为两层,摆满古朴书架,两层楼面之间搭设旧式楼梯扶栏,二层书架更是密密麻麻,犹如排成一面书墙,一眼望去还以为闯入大户人家的私人书房。书店内外如此大相径庭,让人油然而生一种穿越时空门的感觉。
  格子铺经营惠学子
  复旦旧书店面对的顾客多是复旦学生,旧书价格因此也特别低廉,大多是10元以下。旧书的门类也相对杂乱很多,几乎包罗万象,但大多都符合学生口味。
  杂乱也是因书店的经营模式所致。书店店员告诉记者,这个书店是由一个老板包下,然后以书架为单位租给他人经营,就如同前几年流行的“格子铺”一样,个人租用一到多个书架,陈列自己的藏书,销售的收入再与总店主分成。因此,这里每个书架上的书籍便充满个人色彩,从书中就能看出租下此书架的人是复旦什么科系专业的学生或老师。其中,最多的一个人一下子租下了9个书架,而最少的只有一个。这种方式,也算是旧书店一种独特的经营模式了。
  样本四
  希夷斋:旧书总有一天会变成奢侈品
  在记者探访的所有旧书店里,希夷斋算得上是最不起眼、藏书最少的一个,却也是最典型、最普遍的一类旧书店。店主姚明是个个子不高的中年男子,每天早上天刚亮,他就会骑着电瓶车四处收书,忙到下午才开店迎客。他说,像他这样的旧书商人肯定会走向没落,等到那一天,旧书就成了奢侈品,成为少数人收藏和把玩的文物了。
  希夷斋面积不过10多平方米,小小书店里摆上几个书架,放满各式的杂书。里面也看不到什么旧版图书,大多是近十年里的出版物,但附近居民还是喜欢到这儿走走淘淘旧书。
  8年前,姚明因为舍不得搬家丢书,就摆起地摊为这些书找个归宿,结果误打误撞就成了旧书店主。他和妻子一起,在抚顺路上开出这么一间夫妻老婆店,边收旧书边卖书。这么多年,周边小区的书源几乎都被他搜刮一空,姚明也为日渐减少的书源而担心起来。
  和胡愚一样,比起房租他更操心收不到好书。“我们做这行的,不怕旧书价钱大,就怕货不好,越贵的书反倒越卖得掉。”然而近年来,这样的旧书越来越少,姚明总结原因是因为网络更发达了,“不懂旧书价值的人,上网查一下就能大致了解值不值钱,他们也可以自己直接挂到网上去卖,根本不用再找我们这样的收书人”。
  他对旧书店的将来,也没报太大期望,总之走一步看一步。“到了最后,该消亡的还是要消亡,等到那时旧书都成了奢侈品,就又会值钱了。”他未来的计划是专门收集一些古籍善本,放一箱子就够了,既是爱好,也等升值,算是为未来做个打算。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旧书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记古书画修复传人 记古书画修复传人 见识绝活巧手(图) 回顾历史 回顾历史 追溯那曾受诅咒的珍贵珠宝(图) 2011.12.17——12.18 2011.12.17——12.18 西泠印社2011年秋季拍卖会温州巡展(图) 中国龙文化影响深远 中国龙文化影响深远 各国“龙票”抢先面世(图) “以印为技 “以印为技 以文为道”─百年西泠迎来新掌门 笔墨纵横间 笔墨纵横间 恣纵尽自然——徐渭《溪山草书》(图) 加拿大小猴画作一幅卖250英镑(图) 加拿大小猴画作一幅卖250英镑(图) 牛棚艺术村:香港艺术家的世外桃源(图) 牛棚艺术村:香港艺术家的世外桃源(图)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