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界山写生教研室高研班联展(一)
http://www.socang.com 2011-12-13 14:42 来源:浙江在线
展出时间:2011年12月10-25日
展出地点:山东青州宋城·界山艺术馆
学术支持: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部、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社
主办单位:山东省青州市美术家协会、青州市中国山水画学会
承办单位:山东省青州市盛唐轩艺术馆、山东省青州市子欣画廊
青州写生有感
辛卯年夏秋之际,我与清华美院中国画高研班陈玉林、陆千波、欧阳小波、李霖、李桂灵、张国斌、沈铁君、陈文斌、林厚成、夏倚山、夏柏巍、傅晓、鞠孝军等15位老师和学员走进我的家乡青州写生。我们用近3个月的时间,潜心于青州西南部的大山之中,在“晨披霞光夜摘星”的日子里,早出晚归,收获写生的喜悦。在这段对景写生的过程中,大家渐渐地感悟和实践了写生的要领和不同寻常的现场创作,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在观察和提炼大自然的精华中,尝试了“回归自然,境由心生”的写生创作理念,获益良多,令人鼓舞。
“写生”两字,在一些人的眼中似乎是学生时代的“童子功”,而非画家一生的必修课。有的人选择了视而不见和避之不画的态度,而有的人则选择了由对景写生直接转化为现场创作,如近现代的傅抱石、李可染、关山月、张仃等大家,无不都是将传统的笔墨,有机地融合于对大自然的描绘和参悟之中,壮写时代精神和自然的本质特性。他们从真正的生活中提取了写生创作的法宝,并成功地运用于实践中,凸显了时代的华美乐章,令世人折服和欢迎。
对景写生不是对景罗列物体,形同照相,不是将西方的绘画因素生搬硬套于画面中,更不是视而不见的纯粹主观臆造。它应是提炼和升华眼中之景,将真切动人的部分贮存于脑际,用心归纳于笔端,倾诉于画面之上。这种应物会心、达意抒情的创作过程,统领了客观之物象,跃升出主观调动的美妙之境。师法自然不必受制于自然,时常保持一种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意象表现力,集个人的阅历、才学、灵气等,与眼中之景相对接相吻合,其结果也一定是保持着个人心性和风格的画作呈现于世。在这个人们有着各种欲望泛起且此起彼伏的时代,保持淡定和从容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艺术的创作需要一种恒定的“发醇”过程,它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可以画出惊世骇俗的扛鼎之作,它更不是一种“快餐”文化。中国画的研究与创作,的确需要长期“潜伏”于一种相对宁静心安的环境之中,才能进入近乎于修行的状态,才能使笔墨唤起源自于内心深处的精神特质,注入灵动的生命力,才能挥写出动若风云、美若天成的自然画卷,生机勃勃,妙不可言。
历史的脚步迈入18世纪后,笔墨在传统中国画视觉形式语言中呈现精英化的特征,是中国画艺术语言体系中的关键,但是笔墨并不是形式语言的全部。而形式语言除了笔墨之外,还有中国画特有的章法、造型、意境等其他组成部分。我们谈中国画笔墨,基本上是以文人画的发展主线为依据,由于诸多文人的参与,文人绘画的发展使笔墨成为画界关注和研习的重点。那时“四王”被视为中国画坛的正宗、朝廷亦开始重视。沾染于野逸派“四僧”、“扬州八怪”、“金石画派”等山水画家亦不乏其人。重笔墨、重心性、重气韵、重格调,成为判断和品鉴绘画艺术水准高低的法则,文人画的发展可谓高峰列阵,近乎于难以企及。然而,当一味追求笔笔讲来历,各论宗派的风气发展至民国时期、解放前夕时,其笔墨远离了现实生活,尽显陈陈相因的沿袭之风,最终导致了艺术的危局出现。新中国成立后,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一批有责任感的优秀画家直面人生,师法自然,在生活的一线,画出了一大批生动鲜活的好作品。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李可染、张仃等人的对景写生尤为感人,他们开创了对景现场创作的先河,成为成功的典范。
无论横向与纵向地看中国画的发展过程,写生之路还远远没有走到尽头,架上绘画也决不会走向消亡。中国人对宣纸上的绘画情有独钟,中国的文化一脉相承,延绵不断。我深信,无论风云如何变幻,岁月怎样流逝,一代代有识之士都将会坚定地走在现实主义的美学道路上。毫无疑问,其前景是光明而辉煌的。
这一次清华美院高研班的同仁们,在具有厚重文化历史的青州土地上,谢辞应酬,入山修行,深研探究艺术3个多月,没有虚度光阴,人人皆有实践和理论上的收获,这是令人欣慰的一件幸事,值此结集出版之际,虽感仍有不足之处,但因备感同仁们团结一致苦探艺术的执著精神值得发扬,由此,将大家的写生之作聚集起来,以供专家和世人赐教指正,更为幸哉,不胜感激……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联展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