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媒体漫画艺术现状中国漫画进入“兔时代”?(图)
http://www.socang.com   2011-11-04 10:30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中国媒体漫画现状,我认为必须正视存在的十大问题,即:多雷同、少创新;多想法、少技法;多抄袭、少原创;多粗糙、少精品;多搞笑、少幽默;多嘲弄、少辛辣;多国内、少国际;多媒体、少平台;多年老、少年轻;多急就、少探究。”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副主任郑辛遥说。

  10月15日至16日,北京京郊,来自北京、上海、辽宁、山东、河南、湖南、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等地的40余位漫画家、漫画理论家、新闻漫画负责人集聚一堂,商讨“读图时代”的漫画艺术“攻略”。

  举办媒体漫画艺术研讨会,这在全国尚属首次。主办方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期待以此为滥觞,探讨中国漫画艺术的振兴与发展之路。

  漫画艺术须重构批评功能

  “读图时代”使得漫画发展全面“提速”。然而,图解化、公式化、雷同化,互相模仿、互相抄袭已经成为行业“潜规则”。

  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漫画是最活跃并取得显著成绩的画种之一。漫画,是大众喜闻乐见的绘画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质和美学特征。漫画的发展也是社会变革的写照。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代,都曾出现大量令人敬重的漫画艺术家,也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漫画艺术精品。

  张正宇的《衣、食、住》,陆志庠的《不能生活的生活》,蔡若虹的《剩余的剩余价值》,张仃的《年午夜》,丁聪的《上海街头》、《“良民”塑像》,廖冰兄的《猫国春秋》,丰子恺的《人间相》,华君武的《老鼠写匿名信》、《误人青春》,方成的《武大郎开店》、《会诊》,长篇连环漫画如叶浅予的《王先生》,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至今仍有着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后,漫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漫画进入发展壮大的历史时期。1979年《人民日报》漫画增刊《讽刺与幽默》创刊,发行量一度达到130万份,华君武、方成、米谷、廖冰兄、丁聪、张乐平、苗地等一批卓有建树的漫画家先后在这个舞台上展示风采。

  “首先必须说明的是,我们致力的漫画艺术,是区别于"新漫画"的传统漫画。在过去的100年里,报刊漫画在反帝反封建、抗日救亡、反饥饿、反内战、社会主义建设、拨乱反正以及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文化繁荣发展的今天,尤其需要振兴。”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主任徐鹏飞说。

  进入新世纪,漫画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的改变,使传统的报刊和媒体漫画得以更快的速度传播,但“提速”后,也出现相应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漫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呈现下滑趋势,浅薄粗俗、公式化、雷同化的作品在各地各类报刊媒体大量出现。“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某些媒体和报刊泛娱乐化倾向,使得漫画的批判作用和评论水平大打折扣,漫画的社会功能相应被"矮化"。”徐鹏飞认为,漫画艺术家们有必要集体发声,推动漫画回归艺术属性,使其不再单纯是媒体填空补白、插科打诨的附属品,并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重构漫画艺术的批评功能,重现媒体漫画的高贵气质。

  中国媒体漫画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演变,一直是中国漫画的龙头。就文化建设的大环境而言,当下漫画艺术应该进入了创作和生产的“黄金时代”。然而恰恰是在各种艺术门类都虎虎生威的氛围下,中国漫画艺术日渐滑坡。“我们的漫画艺术今天所面对的问题就是失去内涵、失去锋芒,虎威已敛驯如兔。中国漫画界有着光荣的传统,但今天,漫画界总体上可以说已有愧于这一传统,并集体失声。”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朱松青说。

  艺术境界有深邃、浅白之分,这两种境界在不同的漫画作品里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值得人深思的是,今天的某些漫画艺术深邃到深不可测,浅白到低龄幼稚。大量没有内涵的作品充斥媒体的版面、荧屏、网络。漫画作者不能、不想甚至不敢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追问,作品自然就不会有什么内在的或者深刻的思想。图解化、公式化、雷同化,互相模仿、互相抄袭已经成为行业“潜规则”。

  “猛虎”如何蜕变成“兔子”

  幽默是一种斯文的打破。好的漫画不能没有幽默,幽默必然含有破坏。今天的中国漫画界是斯文有余而批评不足。

  今天的中国漫画界是斯文有余而批评不足,很多创作者还没有从思想上、情感上进入这个伟大的时代,作者没有生活的积累、没有独立的思考、没有高尚的品位,满足于人云亦云,跟风随大流、苟且应付。

  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副主任孙以增认为,国内漫画稿费低也是导致漫画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我国的漫画稿费10多年来没有调整,市场行情一直保持在每幅50—100元之间。低廉的漫画稿酬让许多有才能的漫画作者改弦易辙,从而造成人才流失,制约了漫画的发展。

  缺乏独立思考、缺乏批判精神是漫画创作的一大弊端。朱松青认为,幽默是一种斯文的打破。好的漫画不能没有幽默,幽默必然含有打破,这种打破不是破坏而是对惯性的艺术形式的打破。不树立超前的观念、不突破现实的局限,就不能打破落后的局面。

  “我们常说艺高人胆大。其实,反过来也可以说胆大人艺高。媒体漫画人之胆识就是最为重要的独立品格。”朱松青说。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从大量的新闻漫画里,我们还找不到多少令人震撼的个人观点。目前中国的新闻漫画,就技术层面而言,可谓炉火纯青;但在个人独特的观点与独到的艺术手法方面,还有不少欠缺,离培育杜米埃、卜劳恩、季诺、施密特那样的大家、大师,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解决“十大问题”,正视“十大关系”

  挽救媒体漫画下滑的颓势,要从媒体自身建设和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做起,形成积极、自由、健康的创作生产环境。

  游历过故宫博物院的人,大都记得两幅饶有趣味的画作,一幅是明代画家李士达的《三驼图》,一幅是明宪宗朱见深的《一团和气图》。前者画面中三个驼背聚到一起,画上有钱允治的题诗:“张驼提盒去探亲,李驼遇见问缘因,赵驼拍手呵呵笑,世上原来无直人。”以生理之缺陷讽人性之缺陷。后者画面中三个人抱在一起,团团地如一个圆球,远远望去宛若一人,以“虎溪三笑”之典故表达“合三人以为一,达一心之无二,忘彼此之是非,蔼一团之和气。”这两幅画作是难得的古代漫画精品。

  漫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我国绘画史上出现的最早的讽刺画家是石恪,他创作活跃的年代大约是五代十国的后蜀至北宋初年,曾创作《鬼百戏图》、《钟馗氏图》、《玉皇朝会图》等。“我国古代虽然没有"漫画"这一名称,没有形成漫画这样一个独立的画种,但实际上是有漫画作品存在的,中国漫画有着独特的民族传统。”漫画家毕克官考证道。漫画家方成认为,漫画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画家因一时有感而发,画出这种表达心意的作品,带有一定的社会批判色彩。清朝乾隆时代的黄慎和罗聘,画过《有钱能使鬼推磨》和《鬼趣图》,都属于漫画的范畴。

  一生以文字为“投枪和匕首”的鲁迅,对漫画有着特殊的认识和理解。1935年,鲁迅曾经撰文《漫谈“漫画”》,对漫画创作中存在的不严肃态度表示不满:“住家的恨路人到对面来小解,就在墙上画了一个乌龟,题几句话,也不能叫它做"漫画"。为什么呢?就因为这和被画者的形体和精神,是绝无关紧的。”因而,他提出:“漫画的第一件紧要事是诚实,要确切地显示了实物或人物的态度,也就是精神。”诚实、夸张、针砭社会痼疾、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这是鲁迅心目中漫画艺术不可或缺的四个条件。

  漫画艺术究竟应以何为标尺?漫画家华君武曾经提出:“漫画不仅要对形刻画更要对神刻画。”徐鹏飞认为,思想性、艺术性、幽默感、时效性,是新闻漫画不可或缺的四个要素,“只有具备了这四个要素,才会有流传甚远的优秀漫画作品。”

  正是在这次会议上,郑辛遥提出了“十大问题”与“十大关系”。“解决漫画艺术的"十大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漫画创作的"十大关系",即舆论环境与个人观点的关系、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关系、传统漫画与现代动漫的关系、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关系、一稿一投与一稿多用的关系、日常创作与参加比赛的关系、媒体发表与市场运作的关系、公益活动与知识产权的关系、漫画编辑与漫画作者的关系、手绘作品与电脑制作的关系。”郑辛遥说。比如舆论环境与个人观点的关系,在于既要及时了解近期党和政府宣传报道精神,自觉遵守宣传纪律,注重自身的政治思想修养,又要正确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观点,做到“到位”不“越位”。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关系是当下各门类艺术创作关系必须正视的问题。目前,漫画绘制手法还较单一,构线淡彩居多,缺少艺术感染力,在继承传统画法的同时,也可借鉴外国的一些艺术手段,如用水彩、油画、漫雕等技法制作,增加作品的表现力。读图时代,我们要有大漫画的概念,使传统漫画与动漫和谐共存,相互竞争,取长补短,促进发展。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中国漫画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唐三彩三足炉精品鉴赏(图) 唐三彩三足炉精品鉴赏(图) 清刻本《颜氏家训》(上下卷)季羡林题跋内容考 清刻本《颜氏家训》(上下卷)季羡林题跋内容考 第十四届西湖艺术博览会11月10—14日在杭州和平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图) 第十四届西湖艺术博览会11月10—14日在杭州和平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图) 北京保利2011秋拍鼎力推出乾隆、嘉庆、道光三代皇帝宝玺艺术专场(图) 北京保利2011秋拍鼎力推出乾隆、嘉庆、道光三代皇帝宝玺艺术专场(图) 男子为养老挖坑埋藏8万元 男子为养老挖坑埋藏8万元 13年后取出已烂透(图) 粉彩瓷板《农村新貌》现身匡时秋拍(图) 粉彩瓷板《农村新貌》现身匡时秋拍(图) 看哪些国家纸币上也有中国人(图) 看哪些国家纸币上也有中国人(图) 独立书店之困:一个书店与一个时代(图) 独立书店之困:一个书店与一个时代(图)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