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成都双年展国际建筑展被许多观众公认为最富现实意义的一场展览,其中以成都东村为研究课题的“平行东村”项目,建筑师们更是对成都建设现代化田园城市的方向提出了各种可能。为此,成都商报特地开设专题,通过专访参展建筑师,与读者一同探讨这个贴近我们居住环境的建筑展项目。昨天,记者联系到了此次建筑展的联合策展人、著名建筑师刘宇扬。
十字路口像图钉
连接破碎地块
“东村”处于成都东南三环路以外,位于成龙大道旁栀子路与喜树街相交处,紧邻城乡一体生态农业示范旅游区——成都三圣乡旅旅游风景区。从今年年初开始,刘宇扬及其设计团队就多次来到成都“东村”实地调研,他对该片区已有的生态地理环境非常赞赏:“该区坡度局部较大(高达10%),是成都平原少见的,起伏舒缓的步行体验值得保留与引入设计。”
不过,东村的几个路口分割了城市地块,也分割了城市生态区块,由此产生了不同质感的地块,同时带来了生态的割裂。在刘宇扬设计方案的原型总体鸟瞰图上,四个地块代表四个社区,构成的十字路口被各种公共建筑区域链接,原本分离的四个地块形成一个整体。刘宇扬告诉记者:“十字路口在此意义上是四周地块社区与生态层面的分裂体,我们力图改变这一现状,将十字路口作为城市生态与邻里层面的联系装置,像图钉一样将破碎的城市地块钉在一起。”
根据常规,刘宇扬设计建立了街道宽为20米、地块边长250米的城市道路网。将十字路口四角划出一个50×50米的地块作为公建地块,4个公建地块 与其围绕的十字路口作为一个整体公建群看待,在这样的划分下可以保证居住用地开发的方便性。“该组件并非孤立,而是如同马赛克一样可以与其他组件无缝连接构成连续的城市拼图。”
保持本土化生态平衡
“本地花鸟”唱主角
“我十分喜欢成都,而成都的建筑更是充满了层次感。”刘宇扬对成都有着溢于言表的喜爱,他透露,自己对成都的茶馆文化就情有独钟,“我很享受在成都茶馆喝一壶茶的闲散时光,而成都的农家乐也让我流连忘返。”
闲适的生活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了保持“东村”的本土化生态平衡,刘宇扬团队还对成都本土化生物进行了调查。“结合成都的地形,选取成都分布较广且在基地大量看到的陈艾、金钱草等中药植物作为植物代表种类,以蜜蜂、蝴蝶作为昆虫代表种类;以成都数量排名第一的白头翁与排名第五的麻雀为鸟类的代表种类。”
蝴蝶和麻雀
有一种别样生活
根据刘宇扬的设计,陈艾、金钱草等中草药被放置生长在建筑灰空间,其繁殖过程受昆虫、风向的影响;蜜蜂的栖息空间为遮蔽的缝隙空间。蝴蝶活动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气流方向与汲水区域,同时,蝴蝶与蜜蜂都以花卉植物作为食物来源。因此与昆虫对应的生存单元是花卉灌木种植区、浅水区、缝隙空间与气流流速较快的风带。麻雀与白头翁的栖息区域为城市的缝隙空间。这些相互依存的动植物,结合成都北偏东的主导风向,于是,设计师设置一走势近似北偏东15°的下沉生态走廊,再以此走廊为中心设置各物种对应的生存单元,最终形成自下而上的空间生态联系体,使得各分裂地块的生态环境也得以连接成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