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与艺术精神的承传
http://www.socang.com 2011-10-18 10:41 来源:美术报
以一个个人书法展览的形式,先确立起一以贯之的主题以统领全体,形成一个展览的整体,这种做法在集体创作项目中有过。比如迎“奥运”、比如世博会、比如“建党九十周年”、比如“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请不同的书法家每人选取一个内容书写。但在个人书法展里却极为少见。因为个人展大多是展示艺术技巧与风格魅力,以艺术性发挥为上,无需去切时应事。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习惯认知,个人书法展在内容上思想性上必定会“弱势”。但“守望西泠——陈振濂西泠印社社史研究展”却正是企图在这方面“反道而动”,寻求一种新的书法展览主题推介方式。
为什么要选西泠印社社史为主题?当然与陈振濂先生身在西泠,希望以西泠印社的弘扬与光大为己任的思想动机有关。西泠印社是一个百年名社,西泠印社具有浓郁的江南文人士大夫气质,西泠印社是今天众多现代艺术社团中唯一的一座“凝聚传统精神的孤岛”。但外界大多数人并不很了解、很理解西泠印社的意义。于是需要通过传播、推介、宣传、彰显等等多侧面多层次的努力,把西泠印社推进时代、推向历史、推入大众的视野,引起文化社会的关注。倘若没有从吴昌硕到沙孟海到启功;倘若没有创社四君子丁王叶吴;倘若没有今天刘江、陈振濂这一代西泠印社领导中坚的运筹帷幄,西泠印社不会有这煌煌百年历史。诚如陈振濂先生自述的那样,西泠印社是他心目中的“神”,是他朝夕膜拜的偶像,是他毕生信仰与理想的维系所在。既然是信仰与理想,当然就会义无反顾、不计利害得失地奋勇前行。
于是,选择“西泠印社”作为一次书法展览的主题,就有了充分的理由。因为它不仅仅是出于陈振濂先生作为副社长兼秘书长的工作需要,而是基于传统文化的精神维系,基于陈振濂先生人生信仰与理想的需要。在这其中,文脉的传承、人文精神的传承、艺术的传承、信仰的传承,是一个比单一书法展主题是否恰当、水平是否高超重要得多的问题。陈振濂先生是一个书法名家,又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他在弘扬书法艺术上有这样的使命与责任;又因为他是浙江省文联的副主席,对地域文化弘扬也必须有这样的使命与责任;再因为他是西泠印社副社长,对推介百年名社更应该有这样的使命与责任。三者相加,试想想还会有比这个主题选择更恰当的选择吗?
“守望西泠”展由陈振濂先生这样的名人登高一呼,自然是风生水起,构成了2011年书法展览中一个非常特殊的成功范例。一时间,全国各大专业报刊、浙江各大地方社会媒体、全国各大书法网站,均以头版大篇幅报道,文字与图像几乎“全覆盖”,其结果是满城争唱“西泠印”。西泠印社的百年史,成了人人争相谈论的热门话题。这样的西泠印社百年史普及推广的出色效果,恐怕是许多活动累积都难以企及的。试想想,还有什么比让西泠印社更深入人心,为专业人士所认可、所关注,其精神力量与理想信仰、价值观为社会各界所认同更重要的?如果陈振濂先生以一己之力,努力耕耘,辛勤创作;又以其专业威望登高一呼,使大家都来关心西泠印社的发展、改革与走向新生,这难道不应该被看作是他忠诚于西泠印社煌煌事业的一种虔诚态度,一种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所致吗?
一般的抄录唐诗宋词形成一个展览,在风格、流派、技法上当然会很好看;但主动、认真、积极地把它引向“西泠印社”这个主题,使它在风格、流派、技巧之外,还向社会传递出一个清晰的文化信号,提供一种完整的历史轨迹,这却要有赖于陈振濂先生这个作者同样主动的责任意识。它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是一种担负着弘扬西泠印社精神的“物化”目标。不作这样的选择,未必是错;但作了这样的选择,却是可圈可点的。
“西泠精神”的弘扬,并不是嘴上说说的空话套话,它是由一连串思考与行动编织起来的。“守望西泠”筹备之前,并没有人要求陈振濂先生必须这样去做,这完全是出于他自己的意识与要求。这种非利害关系的、无利益诉求的选择背后,其实就包含了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与精神担当——通过各种努力,把西泠印社这块百年文化瑰宝的卓绝价值揭示给社会,并以此形成持久的“学术聚焦点”。这样的努力让我们想起了20世纪20年代西泠印社抢救三老碑;想起了40年代抗战时的坚持;想起了新中国建立后贤人志士为复社的奔走呼号;想起了“文革”时对孤山社址的保护;想起了在改革大潮之后的拒绝诱惑、坚守孤岛……它们之间,在精神上是一脉相承的。
——从“大匠之门”到“守望西泠”,我们看到了一种清晰的承传脉络;看到了一种伟大精神的代代嬗递,它与今天物欲横流,动辄计算利害关系的社会风气是背道而驰的。正是有了它,我们才认定这个时代在人文精神方面是有希望的!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艺术精神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