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永远不会关闭
http://www.socang.com 2011-07-22 11:43 来源:深圳晚报
近日,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隆重开幕的“博蕴华光——敦煌艺术展”,展出了大批文物以及千年敦煌美术发展史文献等资料,为深圳市民提供了一次近距离了解敦煌文化的良机。在展览现场,著名敦煌学专家、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一些旅行社散布“莫高窟以后会关闭”谣言、误导游客的做法,她非常愤怒:“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莫高窟永远不会对游客关闭。”
莫高窟有办法缓解游客压力
樊锦诗告诉记者,现在有很多导游乃至旅行社误导游客,说莫高窟以后会关闭,不允许游览。对于这种误导,她非常愤怒。她说,她可以很负责任地说,莫高窟永远不会对游客关闭。
她同时承认,过多的游客确实会对莫高窟文物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她所领导的敦煌研究院在2003年初开始筹建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建成后的游客服务中心可以让游客在未进入洞窟之前,先通过影视画面、虚拟漫游、文物展示等,全面了解敦煌莫高窟的人文风貌、历史背景、洞窟构成等,然后再由专业导游带入洞窟做进一步的实地参观。”她表示,这种做法不仅能让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更多、更详细的文化信息,而且极大地缓解了游客过分集中给莫高窟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
樊锦诗还推动了“数字敦煌”的工作,她希望能将洞窟、壁画、彩塑及与敦煌相关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数字图像,同时也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研究成果以及相关资料汇集成电子档案。用“数字化”的形式永久地保存敦煌信息。“等这个工作完成以后,我们的游客服务中心将改为数字展示中心。”她有些自豪地说。
樊锦诗说,这次的展览,敦煌研究院的一些专业导游来到深圳,为深圳观众进行导览。
半个世纪的执着
樊锦诗是1963年大学毕业以后来到敦煌的,在这里一呆就是近半个世纪。她在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管理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国际上顶尖的敦煌学研究学者之一。
樊锦诗告诉记者,当年刚到敦煌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加上南方人吃不惯面食,就连水也是咸的,三天两头就拉肚子,但这个外表柔弱的江南女子硬是扛了下来。“现在的研究条件和当年是天壤之别。”她说,1981年邓小平视察敦煌以后,敦煌研究条件才逐步改善,现在无论交通还是通讯都非常便捷,研究所也升级为研究院。
最让她感到欣慰的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致力于敦煌学的研究,敦煌学后继有人。对于那种“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说法,她并不赞同,她认为这句话应该改为“敦煌学在中国,敦煌研究在世界”,“敦煌是世界共同的财富,对敦煌研究是世界范围的,但正宗的敦煌学还是在中国。”常年致力于敦煌学研究的“敦煌樊”完全有资格说这样的话,正是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在壁画病害防治、崖体加固,环境监测、风沙治理等敦煌遗产保护的各个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为敦煌遗产保护翻开了新篇章。
敦煌与深圳有不解之缘
“敦煌和深圳有着不解之缘。”樊锦诗说,之所以选择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举行这个大型展览,还有这样一段故事。“上个世纪40年代,关山月夫妇与赵望云、张振铎到敦煌莫高窟进行了为期一个余月的考察、临摹,这是关山月艺术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次临摹活动,他一共临摹了82件敦煌壁画作品,现在收藏在关山月美术馆中,其中部分也将在本次展览中展出。”
樊锦诗说,现在展示文物的主要方式是照相和摄影,但在过去,临摹艺术品是一个很主要的方式。“这些临本为介绍敦煌、推广敦煌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她说,“在美国,50年前的东西就是文物,所以说,这些珍贵的临本到了今天,其实也已经是文物了。”
谈到敦煌,樊锦诗总有着说不尽的话。“简而言之,敦煌是宗教与文化的交会处。”她说,要想了解敦煌文化,这次的展览是一个不容错过的良机。她告诉记者,在这次的展览中,最有观赏价值的是中央展厅与C展厅的3个敦煌原大复制洞窟,这三个复制洞窟是首次在深圳展出,此外,敦煌藏经洞出土经卷展品中有8卷经卷为国家一级文物。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敦煌文化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