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当代”新任总监马西莫·托里贾尼
专访“上海当代”新任总监马西莫·托里贾尼
2007年,在对奥运、世博效应的期待和对第一个国际性博览会的想象中,第一届“上海当代”获得了空前成功。上海的艺博会终于不再是“艺术大卖场”和“艺术地摊”了,它变成了一个高档得多的“shoppingmall”——世界顶尖画廊参与其中。
“上海当代”新任总监马西莫·托里贾尼(Massimo Torrigiani)也出现在香港艺博会的展厅,很认真地在一张展厅位置图上做标记。在他上任之前的四年中,“上海当代”经历了三个总监,积累了逾万名VIP藏家资源。但不夸张地说,他现在确实是中国艺术界压力最大的人。
东方早报:你来香港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考察对手?
马西莫:这是第一次来香港看艺博会,即使不是现在的身份我也可以来看。很多画廊原来就认识,打个招呼,也可以结识一些原来不认识的画廊。当然也要考察一下香港艺博会的各种做法,了解一些西方画廊对待中国艺术的态度,对待中国市场的策略。在这当中有一个差别,西方画廊往往将亚洲视作市场,而我们则认为亚洲应该是一个艺术创作的原产地。
在香港我和一些画廊聊天,一家开在米兰,一家开在纽约,他们都将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卖给了亚洲其他地区的藏家,这是有意思的现象。并不是所有的西方画廊都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对中国态度复杂——一方面抵触文化形象,一方面难以抵挡市场诱惑。他们也在努力取悦亚洲藏家。
东方早报:你觉得香港艺博会如何?有没有感觉到它的竞争压力?
马西莫:香港是国际金融业的中心之一,这里是国际热钱在亚洲四处出击的老巢,所以香港艺博会可以成功,这是它的先天条件,上海比不了。但“上海当代”和香港艺博会并不一定是竞争关系。今年的“上海当代”会改变做法,先搭好一个平台,主要着眼于中国内地和亚洲地区的画廊。单个地方的优秀画廊数量可能不够多,但整个亚洲地区还是有足够多的数量,只是这个比例需要权衡。
很多人可能忘记了,巴塞尔一开始只是针对瑞士本地画廊的,现在是全世界最好的博览会。从本土到国际化,需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在商业上成功,还需要带动本土的文化。艺博会不能是凭空而来的,必须融合当地的文化生态。不然一批国际画廊来了,走了,和这个地方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一个英国藏家,要千里迢迢从西方跑到上海来,通过一家开在西方的画廊,买一张可以在巴塞尔买得到的作品?反正两周以后,他们肯定要再去巴塞尔。
东方早报:很多人讨论税的问题,认为这是“上海当代”和香港竞争中的一个障碍。你认为呢?香港艺博会明年改期了,上海避开了和它直接的竞争,你是不是挺高兴?你会像前任一样,干得很短暂吗?
马西莫:税率问题,其实正是我们“上海当代”打算从亚洲画廊这个部分做起的原因之一。这些画廊,很多都在中国大陆,他们对税的问题再熟悉不过了,这么多年之后他们都知道如何抵消这种劣势。老实告诉你,在上海和香港之间,国际画廊肯定会选择香港作为成交的地方。
税率,是“上海当代”的一个问题,对作品的定价等都有影响,但还不能算是一个障碍。
香港改期之后,为我们多出了六个月的缓冲期,客观上压力减轻了。但不管怎么改变定位,画廊分流总是难免的。我干多久要看上任之后这一届的情况。要是成功了,起码要再干四五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