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合提江:保护古籍让文化薪火相传
http://www.socang.com 2011-05-10 15:07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记者 王志华 摄影报道)一段段残缺不全的文字记载,一本本老旧发黄的书籍抄本,抒写着各族人民的历史文化,散发出久经沉淀的岁月气息,诉说着百余年前的沧桑故事。这就是古籍的文化魅力和价值所在。而埋首在这些故纸堆里的人伊犁州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搜集、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巴合提江·阿依达汗是历经了怎样的寻访探索、感受到怎样的震撼与感动,与之相伴25年不舍不弃?4月29日,在记者获悉巴合提江荣获“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先进个人”的消息后,专程前往伊犁州古籍办对他进行了采访。
今年54岁的巴合提江自1986年调至州古籍办,就一直奋斗在古籍保护、搜集、整理、研究工作的第一线。他的同事海非孜说,巴合提江把全部的青春和心血都奉献给了这项事业。
伊犁州是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居住的大州,历史上留下了丰富的各民族古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伊犁州各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孕育了众多的各民族杰出人物,留下了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料。“这些古籍文献资料详细记述了我州各民族起源、民族地区资源、人口分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化教育、天文学、历算及历代统治阶级制定的民族政策等,抢救、搜集、整理和出版这些民族古籍,对于全面深入地研究民族历史,增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提高民族自信心有较高的价值。”海非孜对记者说。
巴合提江介绍说,州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州古籍办自成立以来,一直由一名副州长和民宗委的主要领导专门负责古籍工作,健全了古籍机构编制,培养了得力的古籍工作队伍。1995年召开了伊犁州首次民族古籍领导小组会议。这次会议不仅使大家认识到了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出版工作的重要意义,而且使大家体会到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心和重视,使大家对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充满了信心,从而拉开了抢救我州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序幕。从此,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在州古籍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制定长远规划、年度计划和短期安排,有序开展古籍搜救工作。
自治州少数民族古籍文种多、数量大、分布广,州直各县市都收藏了大量的民族古籍。为保护好这些古籍,州古籍办在资金短缺、缺乏交通工具的情况下,组织业务人员走村入户寻找线索,明确古籍收藏地点。近5年来,州古籍办共抢救、保护、搜集哈萨克、维吾尔、塔塔尔等民族古籍文献2000余部,另外还收集了各种民族风俗文化的古籍照片、磁带、光盘等。
提起这些古籍的搜集经历,巴合提江感慨地说:“古籍搜集工作就好比大海捞针,我们几乎跑遍了伊犁的山山水水,寻访深山古刹,拜访民间的收藏家庭。只要听说哪个老人家里可能有,我们都要去看一看。新源县城有个70多岁的塔塔尔族老人叫那孜拉,从小就收藏、学习塔塔尔族的民间诗歌、格言等。我们找到她后,她特别激动和高兴,说自己收藏的东西能贡献给社会,她觉得很光荣。她还发动亲友和周边的人给我们提供古籍资料。”由于经费有限,巴合提江常常感到不好意思,因为给不了老人们多少报酬。尼勒克县一位叫伊斯拉木的老人,手里有一本察合台语的手抄本。老人说这本书他已收藏了四代,可以无偿借给古籍办使用,但不愿卖。巴合提江说,他们已将这本书借用了近半年,进行了一些整理和研究,这几天就要把原件送还给老人。还有尼勒克县的退休干部乌拉拜也为古籍办提供了很多民间哈萨克族刺绣方面的文献。
巴合提江告诉记者,古籍办收集到的古籍最早有四五百年前的,存档后需要进行整理、研究、翻译等工作。这项工作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多种语言能力,专业要求较高。特别是一些中世纪语言抄本,有阿拉伯语、突厥语、波斯语等,语言复杂又不规范,也没有固定的辞典可查阅,很多时候需要请教一些老人。“20多年来,我们在民间抢救、挖掘、搜集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2650件,整理和出版了10多部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目前还整理了10本古籍文献移交出版部门,在报刊上发表了320多篇论文、文章和译文,这些工作没有一批专业人员和学者是不可想象的。”巴合提江忧虑地说:“今后,我州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任务将更加繁重,目前能进行少数民族古籍研究的人才却越来越少,我们必须关心、支持和爱护这批专业技术人才和学者。同时,还需要再培养一批专业人才,使民族古籍工作后继有人。”
提到自己所获得的荣誉,巴合提江说荣誉是大家的,虽然环境艰苦、条件有限,但每当许多珍贵的已成为绝本、孤本的古籍得到了有效管理和研究的时候,每当那些濒临消失的古籍得到妥善保护和整理的时候,他们就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作者:王志华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古籍”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