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春拍已经如火如荼拉开大幕,但赝品泛滥,成为艺术爱好者的心头之痛。有的人兴冲冲从拍卖场买回自己喜爱的艺术作品,岂知竟是假画。在南京的个别小拍上,甚至出现满场都是假画的景象,从林散之到萧娴到宋玉麟到孙晓云,南京的名家几乎都被造了假。书画造假古已有之,但在今天这个时代,变本加厉,各种造假手段五花八门、层出不穷。而新金陵画派是造假受灾最严重的集中地之一。记者近日为此专访了江苏省美协主席宋玉麟。
这种手法现在已经屡见不鲜。曾经有某次拍卖会,征集到一批宋文治的画作,这些作品都有出版物为证:出自江苏人民美术出版社《宋文治画集》。拍卖行后来打电话给宋文治之子宋玉麟求证,宋玉麟翻看作品后,发现画集上所有作品均为伪作。而江苏有人民出版社,有美术出版社,何来江苏人民美术出版社?对江苏出版界及美术界情况不了解的人,很容易就会被这样的画集蒙蔽。类似的假画集,宋玉麟还曾看到过“宋氏父子合集”、《宋玉麟画集》等等,都是熟悉的收藏界的朋友拿来找他求证,他才看到在自己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印制的这些集子。
狸猫换太子法——把伪作掺杂入真画集
前几年,市面上出现了一本《陆俨少画集》。从表面看,这本画集就是陆俨少在世时由香港朵云轩出版的一本画集,是上世纪80年代审定出版的。然而,细细翻看,行家们却发现里面的画“有些怪怪的”,“有的一看是对的,有的一看就感觉不对”。 宋玉麟家中就有原版的这本《陆俨少画集》,所以他当时一回到家,就赶紧拿出家中的画册对照,这一“对”,就对出了问题:里面充分运用了“狸猫换太子“的手法,几页真画,再夹杂几页伪作,再几页真的,掺杂几页伪作……现在,陆俨少的画作最少也要十万元一平尺,至于画册出版过的,更要达到几十万每平尺。造假者的暴利,可想而知。
除了利用原有的画集造假外,还有一种手段是出版新的“真假画集”。造假者往往假托各种名目,通过编辑从画家家属手中征集到真的作品,等到正式出版的时候,再混杂入伪作,达到“鱼龙混杂”、蒙混过关的目的。
出其不意法——伪造画家早期作品
这是近年才出现的一种新动向。对于傅、钱、亚、宋、魏等新金陵名家的创作风格,喜欢收藏的朋友大多已经了然于心,这对造假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怎样才能蒙住这些行家?造假者把视线转向了画家的早期作品,那个时候,画家的艺术风格还未成熟,他的作品也很少被人看到,包括画家家属都很容易在这样的作品面前“傻眼”。比如宋文治,以前造假的,都集中在他的江南风景、太湖风光这些题材上,现在,则出现了很多以前不大看到的题材。
异地造假法——到北京造新金陵名家的假
拍卖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北京的书画市场,对于新金陵画派画家的作品就缺少鉴别力,很容易受蒙蔽。所以,在北京的拍卖会上,更容易出现新金陵名家的伪作,因为当地对他们的研究远不如江苏充分,经手的也比较少。同样,在江苏造关山月、黄胄等画家的假,也是比较常见的。
自由创作法——造假造得挥洒自如
造假中,最容易识别的就是临摹——依样画葫芦法,比如亚明画的三峡、宋文治的太湖,有不少伪作,直接照搬,一看就是假的,是“低级的仿假”,不过仍有些不动脑筋的拍卖公司,也会上拍这样的伪作。“高级的仿假,就是用你的笔法、用你的精神,他对你的创作风格揣摩已久,最后能达到自由挥洒的境界,完全能够不局限于某张画过的画,画出来很生动,不呆滞,有脱稿创作的成分,就像张大千仿石涛,很难分出真假,最难辨别,因为这是一张全新的作品。”只有功力到家、水平到位的鉴定家,才能不被这样的仿作所迷惑。
曾经有一次,宋玉麟被请去鉴定陆俨少的一幅画。“画得非常好”,宋玉麟一眼看去,觉得是对的,画得很不错,但他看了6、7分钟后,看出问题来了,“苔点、草都不是那么回事”,再看一会,又发现了更多的问题,最后整张画都在他面前“土崩瓦解”。不过买家并没有听他的话,仍然裱后把画带到香港去送一位收藏家朋友。岂知朋友拒收,认为是假画,到了这时,这位买家才对宋玉麟的解读服气。“这张画能蒙你五分钟,这有个揣摩的过程,一旦寻找到突破口,一推开来,整个画面就支离破碎”,宋玉麟说,鉴定要从细节入手,从一些人们不太关注的特点入手,最后就能找到突破口。
借鸡生蛋法——照着真迹下“蛋”
此类手法就是买来一幅真迹,再照着真迹下一个一模一样的“蛋”。这已成行内的一种恶习。据一位资深藏家介绍,钱松嵒的一幅《无量寿佛》曾出现在西泠印社的一次拍卖上,但这次上拍的,只是画商下的一个“蛋”,真迹出现在古籍出版社的《钱松嵒画集》中,后来在苏州的一次拍卖会上拍出。《钱松嵒画集》中还有一幅《古涧寿松》,同样也有一幅一模一样的伪作,在上海朵云轩被拍掉了——画商用真迹下了蛋,而真迹迄今未在市面上出现。据悉,在北京和南京,都有这样的画商——凡从他们手上走过的名家画作,几乎没有一幅能逃脱被“下蛋”的命运,画商会把真的留下来,假的卖掉。“如果市面上出现两幅一模一样的画作,那么,要么两幅都是假的,要么一真一假”,这位藏家说,任何画家都不会画两幅分毫不差的画出来。也曾经有画商找到亚明,买了他的真迹,然后找高手临摹。即便到了今天,也有这样的画家靠“下蛋”过着异常滋润的生活——由于他画的伪作,与真迹相似度达到99%,所以“生意异常红火”。而现代技术的发展更为“下蛋”提供了技术支撑,他可以将原作复印后对在宣纸上,对着描,这样下的“蛋”可以与原作不差分毫。
改款割款法——小名头换成大名头
这种手法比“下蛋”更具欺骗性,做出来的是“非常厉害的假画”。一般是把二流画家的款裁掉,换上一流名家的款,由于是同时代的画家,笔墨水平也不差到哪里,所以很难让人区别。2000年的时候,曾经有李可染儿子李庚临摹其父的一幅画作在上海上拍,作品与其父风格非常相近,李可染还亲自在画作上题字:“杏花春雨江南。此小儿李庚摹吾旧作,略有似处。可染题记”。当时就有藏家笑道:“这幅画太像李可染的作品了,改个款就可以当李可染卖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过了两年,这幅画果然出现在北京的一次大型书画拍卖会上,只是题款成了“杏花春雨江南。可染题旧作”。 “此小儿李庚摹吾”等字迹都被挖掉,经裱画高手拼接得天衣无缝,最终竟以20万元人民币拍出。
当然,还有一种就是直接造假。没出名的小画家造名家的假,这一类水平最差,最容易被人识别。
提醒:玩收藏切勿刚愎自用
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真正有眼力的行家,最终还是能够识破迷局的。“对画家有个大概了解是最基础的,最重要的是气息,这种气息上的感悟一般人很难掌握,这是形之外的一些东西”,宋玉麟说。
此外,鉴定家也要“与时俱进”。要了解当今做假的水平到了什么程度,要过眼几百件、上千件的作品才能对气息有所掌握,“造假者的水平在不断提高,你的鉴赏水平也要不断提高”。至于家属能否鉴定,这有相对性,要看具体的人,有的画家亲属鉴定也会有失误。要告诫收藏者的是,切勿刚愎自用,要多方讨教,向有经验的人学习。另外,专家也不是万能的,有的专家对这个人作品比较有把握,对另外的画家就不一定很熟悉,这有个领域的问题,任何权威性都只能是相对的,任何鉴定机构的意见也都是相对的,藏家要懂得自我保护,同时借助外力来提高。
目前在中国,拍卖公司的素质良莠不齐,口碑非常好的,有嘉德、保利、浙江西泠等等,但拍卖会一张假的都没有,基本上做不到,水至清则无鱼,绝大多数拍卖会都或多或少有假画的存在。甚至一些著名的口碑良好的拍卖公司都难逃上拍赝品的质疑。比如,2010年3月,著名的美术刊物《美术报》撰文质疑香港苏富比春拍的一幅齐白石所画的《虎》,认为该画无论是笔墨功力、老虎造型、气韵贯通,还是题款,都有明显的临摹痕迹,被断言为仿作。艺术评论人牟建平还断言:“我见过的市场上的齐白石虎作基本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