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城西门遗址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将于下月亮相。
最近,考古人员正在长春桥附近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已经陆续清理出的数十枚石弹和很多残破的城墙砖,结合瘦西湖大虹桥东岸工地前段时间“露面”的一小段残存的宋大城西城墙遗址,进一步显示由西北角到大虹桥段宋大城西城墙历史遗存。
考古发掘
韩瓶引发的城墙联想
去年年底,考古人员在瘦西湖大虹桥东岸工地抢救性考古发掘出一座明代家族墓,考证出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根据史料记载,这里位于宋大城西城墙边缘,会不会再现藏于地下的宋大城西城墙呢?从1月8日起,考古人员带着疑问进行探秘。
根据多年来的考古资料显示,该建设区域西靠宋大城西沿,东靠南宋扬州州府,并且此段城墙处于宋大城西北角与西门遗址之间,其历史地理位置对扬州城遗址的研究特别重要。
对现场进行调查勘探后,考古人员在“一穴四墓”附近开始发掘长约40米,宽约5米的探沟,最深处达到了3米多。在探沟的中间位置,发现了累积在一起的三四十件韩瓶,时代从南宋到元代,而且模样基本一致,都是军营里使用的韩瓶。
一时间出土这么多的军用韩瓶,而且在探沟范围内,也陆续发现了夹杂在泥土中的用于战争中抵御敌人的石弹,最大的石弹直径超过20厘米。藏在地下的这些“证据”,仿佛在向人们讲述这里曾经发生的战争。而考古人员推测,可能是后来,军队撤离了,就将这些废弃的韩瓶当作垃圾一样集中处理在低洼处,也就出现了今天的“韩瓶坑”。
宋代扬州
三城功能分区十分明显
宋三城是在遭受战争破坏的唐城基础上修建的,可到了南宋,由于军事上的需要,为了抗金抗元,扬州成了长江以北的“桥头堡”,城市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唐代开始的以经济为中心的城市,转变成了军事城市。据史料记载,宋扬州三城主要指堡城(宝祐城)、夹城和大城。堡城在蜀冈之上,宋大城位于蜀冈以下今扬州市区,大约相当于唐代罗城的东南部分。夹城则把堡城和宋大城巧妙地联系起来。
宋大城位于夹城之南。平面形状为南北长、东西狭的长方形。城墙砌以青砖,十分坚固。从史料中发现,城内有连接东西和南北四门的两条干道,把城区分成四部分。同时四个区域中心又有十字街交叉,并与不规则的街巷相通,形成扬州城内街巷曲折、密集的特点。特别是位于四望亭路的宋大城西门遗址,展示了扬州宋代城池史,曾是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
通过考古发掘出的宋三城遗存和相关史料记载,可以看出,宋代扬州城的功能分区十分明显,蜀冈上的城池只是军事堡垒,而大城的西北部为官衙所在,西南部则为文教、寺庙等,而居民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则沿东西、南北大街布设,已完全成为开放式的城市。
既然宋三城的功能划分很明显,有些人不禁对宋大城范围内有驻军感到有些费解,因为在人们的理解中,宋夹城主要为军队驻扎地。对此,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告诉记者,考古人员之前曾在现在的锦旺社区一带发现了宋代的州府所在地的遗址,而此次考古发掘的地点位于锦旺社区不远处,当时,这里驻扎军队可能是为附近的宋代州府服务的。
重大发现
西城墙夯土“藏”于地下
在这个东西走向的200平方米的探沟里,虽然没有发现明显的宋大城西城墙迹象,但是,在探沟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不少夹杂在泥土中的城墙残砖,其中,有铭文的城墙砖有晚唐、五代和宋代的。
这一发现,使考古人员相信,附近肯定有城墙,进一步寻踪的信心更足了。城墙到底藏在哪?他们又开始寻找,在这个200平方米的探沟的最西边,呈现出的地形有点城墙的迹象了。他们随即使用洛阳铲在附近寻觅,在相距不远处的西北方向,根据土质的变化,他们看到了一线希望。
探沟中间的略微“凸出”的黄色夯土格外醒目,考古人员推断,这可能就是宋大城西城墙内的夯土,外面的城墙包砖,可能随着历朝历代的变迁而被破坏了。
通过瘦西湖大虹桥东岸此次抢救性发掘,考古人员搞清楚了宋大城西城墙的一些概况:这段城墙“藏”于地表下约80厘米,还存在其基础部分,根据探沟的发掘情况,此段城墙为内外包砖,基槽宽1米左右,连同基槽一共宽约10米,保存夯土高度约2米。从现在地貌来看城墙西距二道沟46米,与其水平高差2至3米,沿河道
向南延伸到大虹桥路,向北至迎宾馆,保存应该都还相当不错,可以说是宋大城西墙自西门遗址发现以来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至于城墙的“年龄”,由发掘的情况来看第一期当为城墙始建时期,从沟槽包含物时代来看应该在五代至北宋时期,与文献记载的周小城建筑时代正好相符,宋代在其基础上再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形成后来的宋大城。它的发现正好符合周小城和宋大城建筑的相关文献记载,也从实物上证实了这一点,再一次丰富了扬州城遗址文化内涵。
大城形制
规整长方形,城内“十”字大街
束家平表示,这些年来,通过新老考古人员的不懈努力,宋大城的布局已经清楚,还需进一步理清脉络。据悉,目前仅宋大城西门的考古发掘报告“出炉”,其他三座城门的考古发掘报告还没有“问世”。
束家平表示,通过此次宋大城西城墙的考古发掘,了解了宋大城西城墙的确切位置与结构,通过残存的城墙了解历史上宋大城西城墙是否有变动等信息,为今后研究宋大城城墙乃至扬州城池的变迁演变,提供了更有力的实物证据,有助于绘制更精确的宋大城的城图。
在《宋三城图》中的大城描绘得简单明了,大城为规整的长方形,城内开“十”字形大街,与四面城门相通,北门以西的城北角,又辟一座北门通往夹城,并有一条路通往小市桥。在南门、北门的西侧各设一水门,市河从北向南贯穿流过,市河上从北向南有小市桥、迎恩桥、开明桥、通泗桥、太平桥五座桥,值得一提的是,南北大街与市河,自南而北向东偏斜,东西大街与南北大街交叉后,向西通过开明桥,这些现象与明代旧城的街道、河流及桥十分相似。
著名学者韦明铧多年来致力于扬州铭文砖的研究,“扬州宋城是在战争的大环境中逐渐构筑起来的,它的性质和战争防御有关。因为烽火连天的缘故,扬州本地无暇烧砖,所以宋城多由外地军队、官府烧砖送来扬州。这也形成了扬州宋城用砖斑驳不齐的特点。仅我看到的扬州宋城用砖,就有来自镇江、楚州、洪州、滁州以及敢勇军、雄胜军、镇江前军、镇江后军等等砖头。这在其他时代未曾见过,或者很少见到。”
“这一方面说明扬州宋城是在极为困难的境况下修筑的,一方面也表现了宋朝军民团结抗金的意志。”
专家评说
蒋忠义:
扬州城非同一般
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蒋忠义的眼中,扬州城在中国的城市考古中是很特殊的,它既不同于洛阳、西安这样的京城,又不同于当时的郡县城市,它是介于二者之间、有着独特城市形制的一座城市。1987年以来的20多年里,蒋忠义长期主持扬州城遗址考古工作。蒋忠义说,去年,扬州城考古遗址公园被列入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蒋忠义说,扬州城的价值非同一般,扬州人世代生活在这里,城址几乎没有变过,整个城市就是一部活的城市史。扬州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从春秋建城至今的城市演变、遗址规模,由古至今的重叠式城市遗址关系很清晰。例如南门遗址兼具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朝代的遗存,而且自上而下铺成,历经各朝各代从未变动,被国内考古专家誉为“中国古代的城门通史”。此外,东门遗址、北门遗址等城门遗址保护得非常好。
蒋忠义认为,扬州是整个遗址全貌最清楚的一个城市,下一步就要规划好这个大的遗址,他建议扬州建立城门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