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维城行书扇页
陈继昌草书扇页
张謇行书扇页
本刊驻京记者 周文昭
在书法领域中,吴湖帆先生收藏清代“七十二状元扇”的事迹已成为藏界美谈。以吴湖帆本人在近现代书画史上的显赫地位,以及清代“七十二状元扇”的审美价值以及学术价值,这项收藏的当代意义不可估量。记者通过走访吴湖帆先生后人,当代著名书法家以及拍场专业人士,与读者共同探讨和分享这份宝贵收藏带给我们的启示。
因缘际会
吴湖帆先生(1894~1968年)生于苏州诗书璎珞之族,是清代封疆大吏吴大澂的侄孙。吴先生自幼禀赋聪颖,专事丹青书法,取得非凡造诣,且家藏丰厚,嗜爱鉴赏,在书画界有“一只眼”的美誉。
吴先生藏品丰富异常,在后人帮其打理时,有10万多件书画,其中不乏精品,包括唐怀素草书《千字文》、南宋杨皇后《樱桃黄鹂图》、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残卷,宋黄山谷书《酴诗》卷等……其藏屋“梅景书屋”堪称书画博物馆。
虽然清代“七十二状元扇”在吴先生众多收藏中并不是最受瞩目的顶极收藏,但是,它却是吴先生以20多年之功,倾尽心力所得,为清代书法发展史提供了清晰可见的历史凭证,其藏品品相与精致程度,亦独步书界。
吴湖帆先生外甥女婿钱庸之子钱公麟先生告诉记者,当年吴大澂将毕生所藏书画全部遗赠给吴湖帆,其中有几把清代状元的扇面,这几幅扇面均出自于苏州状元。身为苏州人,出于对故土文化的热爱,吴湖帆遂想集齐苏州清代状元扇面。在后来长达20多年的收集过程中,吴先生渐渐将收藏范围扩大至江苏省乃至全国。
资料显示,清代自顺治三年(1646年)开科取士,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其间258年内,共产生进士科状元114名,加上博学宏词、经济特科状元4名,共118名状元,苏州独占26位。状元扇的收藏,几乎贯穿了吴湖帆先生的后半生,其过程亦颇多坎坷。
状元扇的来源无外乎三种:一是状元本人亲自馈赠,如清末状元张謇、刘春霖;二是书画友人手中有藏扇,这需要吴先生以自己的作品或者珍贵书画、古玩等换取;三是藏扇在状元后人手中,这往往需要吴先生费尽周折,不仅要出重金,而且要多次登门求索——由于状元的后人也多珍视祖先的书法墨宝,若非经济确有困窘,一般不愿出手,直至被吴先生的诚挚打动,才肯交出状元扇面。其间甘苦,唯有吴先生一人品咂。
对于这些收藏来的状元扇面,吴先生一一细细甄别,以其深厚的鉴别功底,去伪存真,在其上落款,以备流传有绪,然后交给当时最有名的装裱师洪秋声和刘桂生两人统一装裱,郑重收藏。
新中国成立后,扇面收藏愈加困难。在特殊的政治空气下,吴先生也深感紧张,自己的书画收藏嗜好不得不收敛起来,同时,他也越来越担心藏品的安全性。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为了使自己二十几年的辛苦不付之东流,也为了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吴湖帆先生在建国10周年之际,将清代七十二状元扇捐献给了苏州文化管理会,时值吴先生外甥女之子钱庸先生任文管会要职。在给外甥女的一封信中,吴湖帆对文管会的唯一要求是,希望文管会继续征集清代状元扇,以期合璧,这不仅是对文管会的要求,也是对其后代的要求。
然而,收集清代状元扇谈何容易!身为苏州博物馆前任副馆长的钱公麟先生对此感慨道:收藏越到后面越艰难,第一,要求是清代的;第二,要求必须是状元,而不是解元、探花;第三,要求必须是扇面这一题材,而非状元其他作品。在清代,每一科新中状元,都要书写一些扇面馈赠亲朋好友,以此作为喜庆的沟通和纪念。
我们通常认为,“七十二状元扇”是由七十二个状元书写的,其实不然。苏州博物馆书画管理员钱莺歌女士告诉记者,“七十二状元扇”的书写者是七十位状元,之所以是“七十二”,因为其中有两位状元有两幅扇面,分别是张謇和刘春霖的。那么,尚有四十余位状元扇未能觅得,这批“七十二状元扇”是否已经成为绝唱呢?钱公麟坦言:这些好东西,可遇不可求啊!
如今,钱公麟先生负责着“七十二状元扇”的研究与管理工作。他说,这“七十二状元扇”在经济价值上并不高,但是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首先,状元扇反映了清代科举考试制度中官方的要求,比如文采要好,字体要好,而且每个皇帝对于书法的偏好不同,往往倾向于字体符合个人喜好的人为状元,这也左右了清代书法的走向。我们可以通过欣赏状元扇,了解到当时帝王的书法偏好,以及清代官方书法的发展脉络。
其次,状元扇反映了状元本身的文化修养。他们多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字写得好,是必需的修为。
再有,状元扇还反映了状元之间的承继关系。有叔侄联魁,状元及第,如翁同龢为咸丰六年丙辰(1856年)科状元,其侄子翁曾源为同治三年(1864年)科状元;有祖孙状元彭定求(康熙十五年科状元)和彭启丰(雍正五年科状元),陆肯堂(康熙二十四年状元)和陆润庠(玄孙,同治十三年状元)等。
“七十二状元扇”已成为书法收藏界的一朵奇葩,通过苏州博物馆,向世人展现其魅力,并通过海外巡回展览,将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表达。
向吴湖帆学什么
像吴湖帆先生那样集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为一身,以艺术品收藏为兴趣,并对其藏品研究、理解有相当深度的藏家,当今藏界已不多见。那么,吴先生的收藏方法是否可以拷贝到当下呢?
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汪良先生,谈起吴湖帆先生与清代七十二状元扇,不禁感慨万千:“其实,状元书法虽然字体上多端庄儒雅,但却几乎看不到怀素那种洒脱的有个性的字体,这不是我所欣赏的。然而,这种系列收藏却是需要耐心和毅力的,这是我所叹服吴湖帆先生的地方。”
“那个时代的收藏是不可复制的。”汪良先生道,“当下的收藏多具有强烈的投资目的,很多人也并不懂得书法,更谈不到爱好,艺术品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买卖。收藏是什么,就是喜欢什么就收藏什么,专题性收藏是什么,就是需要更长时间来积累,需要机缘,渐渐形成规模。一个收藏者,你能做好书法收藏凭什么?凭眼力劲儿。当年徐悲鸿受难落魄,来到黄浦江边,望着江水想自尽。有个路人看见,问清原委,请徐悲鸿到家中作一幅画。徐依言而行。这位路人从徐的画里看出其不可限量的巨大潜力,遂解决了徐悲鸿所有后顾之忧,让其在家潜心创作。后来,徐悲鸿成为大家。这位路人不是别人,正是黄省三先生。书法也是这样,需要有一双慧眼,识别出好的作品。”
因此,汪良先生提出,首先,一个合格的当代书法收藏家首先必须具备相当的鉴赏力;第二,要有明确的目标性,按照自己最感兴趣、最有研究的方向去收藏,或收藏单品,或收藏系列;第三,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来做系列收藏。不仅要有持续的兴趣、充足的资金,更重要的是机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合一,方可做成系列收藏。
荣宝拍卖公司副总经理李砚强先生已经从事书法收藏拍卖行业14年,他的看法和汪良极为类似。他认为,对于普通收藏爱好者而言,吴湖帆先生的系列收藏方式提供了一种极佳的借鉴,即专题性的小项收藏。收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领域进行长期系统收藏,只要日久天长,就可以积累成规模的专题藏品,从事这样的专题收藏,投资不会太大。
华辰拍卖公司书画部主任王维介绍说:前几年,澳门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分类收藏的展览,其中有书法扇面、金石、篆刻等等,这样的展览,激发起了大家的兴趣。毕竟,通过大手笔投资书法市场的属于少数,更多的收藏者还是要走兴趣收藏之路,比如学者书法,军政要人书法,对联、成扇等,都是可行的专题性收藏方向。
当代书法不简单
面对当代“唯名头论”的书法市场,王维认为,这并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基本的概括应是:大资金作投资,小资金作爱好。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书法收藏进入的门槛相对较低,不会耗费巨资,虽有风险,却有很大的挑战性。但藏家要面对的是,书法收藏要求藏家有赏鉴能力和市场预见性。
李砚强先生认为,当下书法收藏存在问题多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收藏者书法基础欠缺,对书法收藏不了解。大家普遍误认为现在的绘画价格一直飙升,书法价格一直处于低谷,不免心存侥幸地想:有那么一天,书法价格一定会暴涨,于是花大力气投资书法。其实不然,书法收藏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那些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少数精品,才会有升值的空间。
第二,有些藏家不问书法家的人品、作品优劣,只要是名人作品就去投资,盲目跟风的结果就是栽跟头,因为有些所谓名人,其作品未必真有升值空间,他的名声或许是被炒作起来的,或许是其徒弟、亲朋好友宣传出来的,或许是借助推手造势出来的。
第三,书法收藏的门槛比绘画要高,有些人认不得几个字,就来投资书法收藏,不明就里,很容易吃亏。
根据自己的经验,李砚强说:“收藏还是要选择古代那些盖棺定论的名作,这些作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经过历史的选择,能流传下来的一定是精品,比如傅山、王铎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收藏起来,一是安全性高,二是升值空间大。”
2007年,李砚强从嘉德秋拍中花了72万元购买了傅山的一幅作品,目前这样的作品,市场价将近上千万元。
吴湖帆先生已逝,属于吴湖帆的时代和我们今天已经有了太多不同,简单重复同样的故事是困难的。但是,学养深厚,成为人所敬仰的一代大师,20年潜心收藏,成就别人可望不可及的经典案例,这不正是每个收藏者心中应有的梦想家园吗?
(本文所附七十二状元扇图片,转自文物出版社《苏州博物馆藏清代七十二状元扇》一书,全部图片点评,由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专业主任、副教授邓宝剑撰写,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