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海报
陆春涛作品:荷塘系列之二十四32x41
孙良作品
4月27日至5月15日,“花花世界——孙良、陆春涛作品展”在上海华府艺术空间举行。华府此次将“花花世界”作为空间的开幕展,正是看中两位艺术家深厚的文化内涵、不断创新的艺术技法和精神,这与华府的艺术定位不谋而合。
艺术家孙良一直以富含想象、充满迷幻姿态和神秘色彩的油画作品令人称道,而在“花花世界”中,他展现出了不太为人知的另一面——水墨,在这些以花为主角的水墨作品中,孙良不仅显示出了良好的书法与文学修养,也显示出了对传统水墨画全面、深入地把握——其中包括对程式化技巧、入画标准、意境构成方式的精确表现。艺术家陆春涛则是在娴熟地掌握了传统程式与技巧以后,根据个人的独特感受与现代审美追求,巧妙地融入了西方现代构成知识、色彩知识与造型知识,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框架,加上特别强调色墨交混的效果与现代构成意识,所以与孙良的作品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虽然两位艺术家的艺术之路、关注对象与表现方法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十分相似的,那就是他们都很注意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必要的文化张力关系,这也使他们最终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面貌。
事实上,在西方艺术的牵引之下,当代中国艺术逐渐丧失了自身的语境。不管我们愿否承认,中国当代艺术并不是从传统文化中自然延伸出来的。它的视觉资源、观念资源都是来自于西方,若不加以很好解决,将会严重影响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的地位。近年来,很多艺术家都意识到了“中国性”建构的本土价值,正在努力回到自身的语境当中。于是,中国当代艺术正处在一个“再中国化”的过程中。从这样的角度看问题,孙良回溯传统水墨的做法是很有意义的,而陆春涛以中国传统美学为基础,向西方学习的做法则提供了另一方面的意义。在这方面,孙良与陆春涛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好经验。
相信通过此次展览,我们在看到一个无比精彩的花花世界的同时,也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与动力。此外,华府艺术空间也将为现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好更高的平台,以促进国内外的艺术交流,推进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往返于东西方之间
文:鲁虹
如果人们对参加“花花世界”展览的两个艺术家完全不熟悉的话,将很容易认为艺术家孙良可能是长期从事水墨画创作的,而另一个艺术家陆春涛则可能是从画西画转到水墨画上来的。这是由于在孙良的水墨作品中,不仅显示出了良好的书法与文学修养,也显示出了对传统水墨画全面、深入地把握——其中包括对程式化技巧、入画标准、意境构成方式的精确表现。相对而言,陆春涛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框架,转而借鉴的是西方表现性绘画的某些元素,加上他特别强调色墨交混的效果与现代构成意识,所以其作品便与孙良的作品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
非常有意思的是,实际情况与一般人的猜想恰恰相反。以孙良为例,虽然从1980年到1983年,他曾经有过从事水墨画创作的经历,但此后他一直是在从事油画创作,并以具有传统丝织艺术特点、充满幻想与人兽合一的图像闻名于美术界。正因为如此,许多人都不知道他竟然还会画水墨。我与孙良交往多年,说真的,在见到孙良的这批水墨作品之前,丝毫没想到竟会如此精妙。更加重要的是,他在遵从传统水墨美学原则的前提下,将个人的独特感受也表现得非常出色,我认为,这一点就是许多长期从事水墨创作的人也不一定能够做得到。那色彩绚丽的花卉,还有那充满诗意的秋蝉都很能说明问题。再以陆春涛为例,据我所知,他是从传统入手的,也曾经下过很深的功夫。但他在娴熟地掌握了传统程式与技巧以后,并不是通过重复组装古代大师的作品来冒充创作,而是根据个人的独特感受与现代审美追求,巧妙地融入了西方现代构成知识、色彩知识与造型知识。此外,为了连接传统文脉,他还很好地坚守了“以书入画”与“水墨为上”的艺术观念。比如,他新近创作的“墨荷系列”便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可以说,他是根据中国文化的“血型特征”合适地输入了西方的营养,所以他的新作在表达新艺术意境时仍然具有中国的美学待征。
在这里,比较一下这两个艺术家的探索历程,我们并不难发现:虽然他们的艺术之路、关注的对象与表现方法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十分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很注意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必要的文化张力关系,这也使他们最终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面貌。他们两人给我们的巨大启示是:在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任何人都无法避免。只有正确面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才能使之成为一种历史性的机遇,而不是灾难性的后果。因此,作为今天的中国艺术家一定要超越东西方二元对立的价值模式。即一方面要善于学习西方艺术中有价值的东西;另一方面还要努力从传统中寻求具有现代因素的东西。我们既不能像“原教旨主义者”一样,以维护传统纯洁性的名义,拒绝学习外来文化;也不能像“民族虚无主义者”一样,以追求现代化的名义,全盘照抄外来文化。否则,我们将无以在凸显民族身份的同时,参与国际性对话。与此相反,任何顽固坚守单一的、原生态的民族艺术形式的做法,或者是盲目模仿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做法,都是断不可取的。好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尚有大量的空白地带可以让我们去驰骋、去发挥,我们根本没有必要狂妄自大和妄自菲薄。
回顾粉碎“四人帮”以来中国当代艺术所走过的历程,有一点很值得我们反思,即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了超越极左的“文革”艺术模式,很多青年艺术家所采取的文化策略是借鉴西方现代派的艺术观念与方法。尽管这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很多人的艺术思路,进而形成了多元化的艺术局面。但它同时也带来了“去中国化”的问题。事实上,在西方艺术的牵引之下,当代中国艺术逐渐丧失了自身的语境。不管我们愿否承认,中国当代艺术并不是从传统文化中自然延伸出来的。它的视觉资源、观念资源都是来自于西方,若不加以很好解决,将会严重影响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的地位。近年来,很多艺术家都意识到了“中国性”建构的本土价值,正在努力回到自身的语境当中。于是,中国当代艺术正处在一个“再中国化”的过程中。从这样的角度看问题,孙良与一些当代艺术家回溯传统水墨的做法,是很有意义的,相信他们的艺术由此会有很好地发展。而陆春涛以中国传统美学为基础,向西方学习的做法则提供了另一方面的意义。当然,强调与传统的联系并不是要简单地重复古代大师的图式技巧,这正如借鉴西方而不能抄袭西方一样。在我看来,无论是由传统进入当代,还是由当代进入传统,重要的是强调两者的有机融合。我注意到当前在强调向传统学习的文化大语境中,有一些当代艺术家采取了简单摹仿传统水墨图式的做法,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既没有新的感受、新的图像,也没有新的意境与新的技巧。这也让人感觉十分浮浅或表面。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重走老路,固守在封闭的框架内,即以传统的方式继承传统,不仅根本没法提出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革新方案,而且也不能完成发展传统与更新传统的历史使命。因为传统终究是创造出来的,所有抱残守缺、泥古不化的做法,都只会使传统走向衰落或死亡。反过来看,当一些人一味地照抄外来艺术时,则会使中国艺术淹没在外来艺术的汪洋大海之中。更为糟糕的是,作为民族象征的中华艺术将逐渐趋向灭亡。在这方面,孙良与陆春涛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好经验。
最后,我衷心祝愿孙良与陆春涛在艺术创作上有更新的推进!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