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艺术串起常州和台湾20年两岸情
http://www.socang.com 2011-04-19 15:33 来源:联合早报
常州-台湾“两岸情”摄影交流2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已于4月15日下午开启。20年前,来自常州和台湾的4位摄影家的个体行为,缔结了两岸摄影艺术持续不断的交流,不仅是摄影技艺的相互切磋,更有两岸摄影家基于同样文化传统根基下的相互理解。
4位摄影家牵起“两岸情”
早在1987年11月,两岸坚冰初裂,摄影世家出身、30余年未曾谋面的汤思泮、汤德胜叔侄,在香港见面。这次叔侄会面,成为两岸摄影开展交流的起点。
1991年4月初,应汤德胜邀请,时任台湾摄影学会会长的翁庭华、汤思泮和李鸣雕三位台湾著名摄影家来江南水乡采风。行摄江南时,他们四位初步达成了今后两岸进行摄影文化交流的共识。
1992年,台湾摄影大师郎静山和台湾《摄影天地》杂志社邀请汤德胜赴台办展交流。期间,常州市摄影家协会与台中摄影家协会结成了兄弟协会,郎静山、台中摄影家学会会长陈连枝和汤德胜当场正式达成“两岸情”摄影艺术交流活动意向。
20年来,常州摄影家已8次赴台交流,台湾摄影家则来常12次。两地摄影家们在此期间共举办了9届摄影作品展,展出了2000余幅摄影作品,放映幻灯片5000余张,参加展出超过了300人次。
20年两岸同道共进
20年来,“两岸情”摄影文化交流,不仅从常州开始向外扩展,在台湾的举办地,也从台中扩散到了台南、台北、基隆、花莲和苗栗等城市。20年的交流,既是两岸摄影家对各自摄影见解的呈现和推荐,也是对对方摄影艺术思想的学习和借鉴,共同提升了两岸摄影技艺层次,记录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影像。
据了解,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陆与台湾进行摄影交流的城市有很多,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但是,20年不间断、规范化、常态化坚持下来的,只有常州一家,且交流时间最早、作品最多、层次最高、影响最大。
翁庭华《逝去的脚印》、《黑白童年》等作品,对社会变革的真实记录以及对即将消失的历史景象持续关注;汤思泮着力于平民世界的悉心观照及作品中内涵的浓郁人文情怀,对常州摄影家在观念初变年代形成过强烈而实在的冲击。汤德胜《家常菜》、《寨桥放鸭》等极具生活气息和艺术格调的江南影像,耿荣兴别具一格的植物摄影,季立果包含个人见解的地理摄影,廖祖同契合传统中国文化所展开的怀旧、追思主题,也深深影响和启发了台湾摄影家的创作。
每一次的“两岸情”,都由影展、摄影文化研讨和异地摄影采风等活动组成。台湾的风土人情,深深吸引着常州摄影家;而江南水乡、青翠茶园、蜿蜒运河、改革开放以来百姓的显著变化,也让台湾摄影家流连忘返、百拍不厌。
常州知名摄影家陈亮、徐和平、庄锡连、刘克林、耿建国、王京、戴文伟、刘建中、辛常州、李志燕等都曾到台采风、创作了大批佳作。
已进入摄影生涯第51个年头的翁庭华,在表达方式上不断求变,但坚守“纪实”。他觉得两地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区域性。对常州“一见钟情”的他,当年对着大运河上往来的船舶按下了第一次快门,20年后再对比,感叹发展太快了。 (何嫄)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影像”,“展览”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